篤學敏行 正德厚生
2010-07-14 信息來源: 東莞鞋材網(東莞市鞋材行業協會)
黎文煦見證了香港皮革行業的陰晴風雨,也參與了東莞鞋材的騰飛歷程,他擁有傲視四海的視野和兼濟天下的胸懷,他是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先行者,他為內地皮革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黎文煦既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又是一名行業內部卓越的“領袖”,談起成功經驗,黎文煦有著港商獨特的謙虛,他笑稱這只是“做一行熟一行”的信念使然。
開拓先河:引領內地新型銷售模式
作為香港皮革行業發展浪潮的見證者,在皮料行業苦心經營了40年的黎文煦,最為了解皮料行業的甘苦,也最明晰經營這個行業的規律所在,他更是香港合成皮革暨金屬物料供應商商會會長最為合適的人選。黎文煦一手打造的宏發集團有限公司早已成為皮料行業的一面旗幟,他以深謀遠慮、正德厚生、篤學敏行的作風,引領著香港皮革業向著新的高峰沖刺。
1970年,年輕的黎文煦投身于皮革行業,當時的香港皮革行業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困難。皮革的開發生產需要充足的水做補給,香港的淡水輸送主要來自內地,成本極高。而且,想要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建造工廠所面臨的人力財力上的壓力是無法想象的,需要雄厚的資本做基礎。大部分材料需要從日本進口,對進行皮革貿易的黎文煦等人而言,這極大地增加了運營成本。可以說,早期的香港皮革業是以一種平緩、謙虛的姿態起步的,黎文煦與很多同行一樣,都是一邊學習一邊進步。
到了70年代中后期,臺灣的PVC行業逐漸興起,臺商大多資本雄厚,臺灣政府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臺灣鞋業大力發展。先天優良的條件,臺灣鞋業因勢利導,很快就迎頭趕上,逐步取代了日本在皮革行業內的領先地位。香港皮革商開始大批量到臺灣采購原材料,臺灣同香港的聯系愈加緊密,這為臺灣PVC日后進入國內市場打下了基石。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香港商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內地,內地廣闊的土地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優惠的投資政策,為皮革的開發生產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環境。香港和臺灣的皮革商到內地投資辦廠的同時,也帶動了內地皮革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在這波到內地投資辦廠的浪潮中,黎文煦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把資金和技術帶到了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一種經營理念傳達給了內地的從業者,這種理念通過很多細節操作反映出來。九十年代初,黎文煦在廣州濠畔街成立了第一個銷售點,將自己昆山工廠生產的皮革產品返銷回香港。濠畔街是一條有150年歷史的皮料老街,主要以售賣碎皮料為主。當時濠畔街的商戶交易時都是以米為計量單位,很多海外客商往往會因為度量衡的不統一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黎文煦把香港的零售丈量方法以碼為計算單位帶進了這條百年老街,其他商戶看到黎文煦的生意如此興旺后,也開始改用碼為計量單位,直至現在出廠還是以米為計量單位,但在市面銷售都是以碼為計量單位。另外當時內地商戶的思想還不夠開放,取樣時大都只拿皮料的一角給顧客,黎文煦將香港通行的樣板卡銷售法引進過來,當顧客來看樣品時,他會把整個系列的顏色釘在一塊卡板上,整塊卡板贈與顧客比對。開始顧客會不好意思領受,后來,這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整條濠畔街都流行起用樣板卡推銷。時至今天國內零售商全部都用此方式。
香港商人回歸內地投資,收到了巨大的回報,更多的投資者都忙著到內陸城市尋找機會時,黎文煦慧眼獨具,他注意到了東莞厚街。雖然當時內地只是作為香港和臺灣皮革行業的生產基地存在,但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內地皮革行業從香港和臺灣汲取資金和技術,在合適的土壤上迅速成長。黎文煦來到厚街時,河田村剛剛起步,只有不到50家皮革商鋪和工廠,但河田的成長態勢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局面,也有些貿易公司開始進駐,配合產品的開發、生產與銷售。黎文煦預感到厚街蘊藏的豐富商機,98年他在河田設立了自己的銷售點。厚街越來越多的皮革工廠,為他在采購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他有了更多的選擇,加上交通環境的日益完善,厚街優越的地理優勢得以完全體現。就皮革行業而言,整個珠三角城市圈內,東莞厚街逐漸成為了一個中心。
正如黎文煦所預想的那樣,東莞鞋材抓住了機遇,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迅猛發展,一舉沖刺到了鞋材行業的前列。除了做貿易,黎文煦還開辦了遠隆皮料市場,再加上南峰國際皮革鞋材交易中心等專業市場相繼開業,更加優化了厚街鞋材市場的環境,東莞鞋材也隨之順利地完成了進一步的產業升級。東莞鞋材由之前單純的來料加工、貼牌生產,轉而謀求研發、生產、推廣自主品牌的產品。這也使得東莞鞋材正不斷穩固自己作為世界鞋業中心的地位。一批研究中心的建設與成立增強了東莞鞋業自主研發的能力,從單純的加工者轉向鞋材潮流的主導者,東莞鞋業正不斷穩固自己作為世界鞋業中心的地位。收獲到今天的成績,身為東莞市鞋材行業協會名譽會長的黎文煦當然高興,但同時作為香港合成皮革暨金屬物料供應商商會會長的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雙重身份,加深莞港兩地的合作,在新形勢下,促進莞港兩地鞋材行業的共同繁榮。
唱和相應:港莞聯動共迎新時代
進入新世紀,皮革行業迎來了一個新時代,在短短十年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中國入世成功、金融風暴的沖擊、潮流循環加快、世界皮革市場重心的轉移等等,黎文煦等皮革行業業者面臨的是一個更為復雜多變的生態,無論香港還是東莞,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在人民幣升值、歐盟征收高額關稅等等不利形勢下,一向以海外出口為主攻方向的東莞鞋材也遭遇到了不小的困境,雖然金融風暴過后,大批商家迎來了一個訂單高潮,但作為一個成熟的產業,需要有一種居安思危的遠見。
雖然大量時間待在內地,但黎文煦的心始終牽系著香港皮革的發展,他獲推選連任為第三屆“香港合成皮革暨金屬物料供應商商會”會長。香港合成皮革暨金屬物料供應商商會的成立,離不開黎文煦的積極倡導,港商進入內地后會遇到一些政策上的問題,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單薄,抱團談判就會順利很多,大家經驗的分享也會更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商會主要負責和不同層面的團體溝通協商,同政府,黎文煦和其他代表會反饋商會企業遭遇的問題,通過和政府層面溝通,尋求解決方法。近年來,商會更加強了同內地的溝通交流,并與東莞市鞋材行業協會成為友好協會,共同為東莞鞋材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黎文煦看來,東莞和香港的鞋業發展,既有共通之處,又有各自的優勢。他們的共同點在于都不是單純的生產基地,而是綜合的采購基地。香港皮革商在國內建廠經營,主要以進口國外優質的生皮進行加工,然后制成各種皮革產品推向海外市場。而厚街擁有全國各地最好的皮料來源,也是厚街最大特色之一。同時,香港和東莞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近些年香港的推廣功能已經退化,現在只是一個研發設計的功能,采購已經整體轉移進國內,供應商亦越來越多的會選擇東莞進行開發。而東莞則面臨著金融風暴后,大批企業撤離的尷尬處境。不少臺資撤離東莞,帶來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一旦貿易商離開,那東莞的優勢可能就會喪失,也將會步上香港沒落的后塵。
想要擺脫這種不利局面,黎文煦認為要深化兩地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簡單地說就是香港做設計,厚街負責開發生產。因此東莞一定要保有自主研發的能力,盡可能開發獨立品牌。隨著遠隆皮料市場、南峰國際皮革鞋材交易中心等專業市場相繼開業,使得東莞成為皮革加工、制造、展示的集散地,一批研究中心的建設與成立增強了東莞鞋業自主研發的能力,從單純的加工者轉向珠三角皮革貿易的主力軍。黎文煦看來,研發和環保將成為今后鞋材行業發展的區域重心:整個東莞的產業都在進行轉型升級,鞋材行業同樣要跟上步伐,要走高端路線。譬如現在很多工廠,機械輔助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人工密度反而降低了,更專注于一兩項精品產品的生產,這也是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鞋材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國際市場對皮革制品的需求,以往基本上是5年一個潮流的循環,而當今,可能幾個月的時間就會更新換代了。現在鞋材市場對皮革的要求,跟70年代時的要求也相去甚遠,因此如何把握潮流的脈搏,如何提前預見下一步的流行就成為搶占先機的關鍵。一向快人一步的黎文煦指出了其中的奧妙:“以前,國內皮革行業的從業者一直處于模仿國外技術的階段,國外有什么新的產品就馬上拷貝復制;現在很多皮革廠商更加注重自主研發新產品,更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推出的樣品既能滿足買方的苛刻要求,又讓那些惡意競爭者無法仿制,這樣,就一舉掌握了主動權,讓市場追逐自己,自然游刃有余。”
除了鞋材行業從業者自身的努力外,政府的支持也是重要的環節。在這方面,東莞市鞋材行業協會就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作為東莞鞋材行業內部的潤滑劑,讓各個商家之間聯系更為緊密。同時東莞市鞋材行業協會還為企業同政府之間搭建起了一條通道。黎文煦指出:“目前整個東莞皮料市場行業還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中,政府對于市場的培育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市場唯有各自發展,需要一個能匯聚起更多力量的平臺。”因此,黎文煦創立了遠隆皮料市場,吸引來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黎文煦并不懼怕競爭對手,在他看來,唯有共同發展才能帶動起市場,市場繁榮了,才會有更多的機會。遠隆皮料市場帶動東莞鞋材的“總部意識”,南峰國際皮革鞋材交易中心、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等相繼建立,黎文煦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除了扶持,政府應該加大對鞋材行業的整體規劃,利用宏觀的政策手段,將厚街分散的市場集中起來,以厚街為品牌,整體包裝后再推向外界。這樣匯聚起力量,才能做成大事。
“我在這個行業做了40年,一直很樂觀,經濟再不景氣,人們總還是需要穿鞋子的。”黎文煦看來,東莞的鞋材行業就代表了國內市場的前景,既要充滿信心,又需要進行深耕。像他二十年前認定厚街會成為鞋材行業中的代表一樣,他現在仍然認定厚街還會繼續引領著鞋材行業的風潮。對黎文煦而言,香港皮革和東莞鞋材猶如他事業的兩翼,他定會竭盡所能,兩翼齊發,在皮革行業廣闊的天空中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