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偷鞋流浪漢舔鞋的優越感何來?
2010-08-03 信息來源: 步云天地-環球國際商貿中心
?????? 鄭州一男子脫掉鞋在公園石凳上休息時,新買的布鞋被一流浪漢偷走。該男子將流浪漢打得滿臉是血,并要求流浪漢舔自己的鞋底。無奈之下,流浪漢雙膝跪地,流著淚伸出舌頭舔了該男子的鞋底。該男子被目擊群眾和巡防隊員攔下,隨后被派出所民警帶走調查。(8月2日《大河報》)
流浪漢無疑是值得同情的人群,他們往往衣衫襤褸、居無定所,過著撿拾垃圾或乞討的生活。他們常常還要忍受來自他人的白眼、驅趕,甚至是隨意毆打。當然,無論他們的境遇多么令人同情,一旦做了諸如偷竊之類的違法行為,也應該受到譴責甚至是法律制裁。但是,正如不受“嗟來之食”的廉者一樣,即使他們撿拾令人作嘔的垃圾為食,他們仍然有著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尊嚴,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會在羞辱面前有強烈的恥感。
古人對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乞丐、流浪者往往寄予很多同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一定的幫助。這除了積德行善的觀念和道德上的要求外,還基于這樣一個想法,即,世事難料,人有旦夕禍福,今日善待乞丐,將來當自己不幸淪為乞丐時才有可能受到別人的幫助——這種觀念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因為這樣的觀念營造出來的社會,會惠及盡可能多的限入困境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風氣良好的社會,每個人都會從中受益;而一個風氣不好的社會,誰都無法獨善其身,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流浪漢本就生活得謹小慎重微,在被偷的事主的暴力毆打下幾乎不可能有反抗的勇氣和能力。但是,我們也常常看到小偷眾目睽睽之下偷人錢財,目擊者卻無人敢挺身制止的新聞,甚至被偷者也會選擇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同樣是面對小偷,一個是流浪漢,一個身份不明,被偷者的態度反差如此之大,這又是為何呢?
對于身份不明的小偷,人們搞不清他們的來歷,也搞不清他們的背后是否有團伙,團伙有多大的勢力,這種不確實性所帶來的恐懼和可能帶來的報復,使很多人在小偷面前畏手畏腳。而面對流浪漢,很多人卻不會有這樣的擔心,而且,面對弱勢群體時油然而升的優越感也會激起一些人耍威風的沖動,況且新聞中的這位打人者面對的還是偷了東西的流浪漢,這又增加了一層道德上的“正義”感,對其揮舞拳頭并盡情羞辱也就在所難免了。
讓偷鞋的流浪漢舔鞋底,與用繩子牽著賣淫女游街,其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在以羞辱他人獲取變態的快感。
一個社會的進步,并不體現在有多少億萬富翁、千萬富翁,也不在于有多少人衣食無憂,而是體現在人們對待弱勢群體的普遍態度。一個不再有人把羞辱弱勢人群當作樂趣的社會,一個羞侮他人會遭到來自道德和法律的雙重譴責、懲罰的社會,一個富有同情心的社會,才會有更多的溫情,才會更和諧、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