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培養接班人:先學做人 后學做事
2011-01-10 信息來源: 步云天地-環球國際商貿中心
管理的知識可以學,工作的能力可以培養。而為人處世的境界,需要更多智慧和人生閱歷的淬煉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管理思維和經營模式。 管理學家曾仕強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日本人做事,目標在哪,就會勇往直前。美國人有計劃,有程序,并按照流程辦事。中國人面對一件事情,這也可以那也不錯,不是這樣也不一定那樣,不懂中國文化的人會說中國人沒有制度。其實這是易經太極的圓渾周旋境界,也是道家講的“道可道非常道”。 所以,中國的家族式企業沒什么不好。老祖宗也常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如果組織家族化,管理企業化,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在企業面對起伏和壓力時,更能同甘共苦、共渡難關。《孟子·梁惠王篇》說到,唯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唯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因此家族企業的格局,往往要看領頭這個人的氣度和胸襟。 企業培養接班人,應該具備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心性的養成教育,應該著重德育和群育,文化和素養,所以盡可能讓接班人游學和出國,去跟不同的族群、文化、社會制度去融合和體會,讓他的心能更寬闊,接觸的世面更立體,了解不同人的處世哲學,讓他更具備包容心和世界觀。 那么,學成后就進入了第二階段,要進行術育和智育的教化,即在企業的歷練。如可能,可以到一個同樣的企業類別去潛伏學習。在同行業企業的潛伏,至少了解了別人企業的優缺點、機會和問題,此舉也可增進自己的管理經營能力,在家族企業掌了權后,能夠發揮所長。 事實上,這兩個階段就是先學會做人,然后傾情投入做事。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說過一段話:做小生意,只要有一點頭腦。做大一點的生意,就需要具備生意本職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而要做一番大事業,就需要有做事的氣度和做人的境界。 管理的知識可以學,工作的能力可以培養。而為人處世的境界,需要更多智慧和人生閱歷的淬煉。 晉江有一家做鞋底出身的企業,后來跨足戶外休閑,起步好似大張旗鼓。現在好像已經銷聲匿跡了。這里面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父傳子的企業,沒有經過流程和全方位的培養行不通;第二,在做事之前一定先學會做人,也許起步有很多盲點和誤區,但有良好的組織和團隊,大家愿意扶持,這也是一條路;第三,切勿以外行領導內行人,因為不知謙卑、虛心求教,自以為是,以老板自居,最后會眾叛親離,路越走越窄。 哈森鞋業的第二代接班就做得很好,在三個孩子中選出老二接掌。在老二的養成教育階段,先在其父身邊擔任助理,沒有任何權利,也沒大事要做。久而久之,很多人都遺忘他的存在。第二階段,再轉到品牌事業部當總經理特助,由資深的職業經理人擔任師傅進行培育。又過了三年,一點聲音都沒有,大家又忘了他的存在。這位接班人畢業于臺灣東吳大學,財經專業出身,經過長達近十年的韜光養晦,練就一身功力,最后也讓哈森更沉著更實際地找到發展的支撐點。近年,哈森的純獲利已突破一個億。有人說鞋企品牌的純利在8%已經很好,但哈森已經突破15%,是業界的獲利王。但有誰看清背后的這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