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鞋才能進公廁是哪門子規矩?
2011-02-21 信息來源: 步云天地-環球國際商貿中心
“進公廁要換拖鞋,真是稀奇!” 這座位于貴陽小河漓江路興隆花園附近的公廁自從去年下半年升級改造后,公廁門口就擺放著幾雙塑料拖鞋,給上廁所的人穿。(2月19日《貴陽晚報》)
公廁是公共場所,從來都不需要換鞋的,沒想到的是,這座公廁在“升級”之后,竟然要讓如廁的人換鞋,當然,不是針對所有的如廁者,而是針對農民工,因為附近工地來上廁所的農民工鞋上常粘有泥,弄臟了廁所地面,增加了清掃的勞動量。
或許,這些農民工的鞋是有點臟,但管理人員卻無權讓其換鞋,即便是增加了清掃的勞動量也不行。畢竟一方面換鞋會更加不衛生,另一方面則是體現了對農民工的歧視。
說實在的,對農民工存在歧視的現象并不鮮見。據報道,沈陽一大學門口立了這么一塊牌:“農民工禁入內, 違者罰款10元”;北京某公廁干脆禁止農民工入內如廁。
農民工的素質相比之下,是有點低,但這卻不是農民工的錯,更不能成為被歧視的理由,公共廁所,就是要向任何人開放的,任何管理人員都不得附加條件。即便是農民工的腳有點臟,也增加不了多少勞動量,況且,這本是管理人員應盡的職責,怎能強加于農民工身上?
當農民工離開城市的時候,市民就會發現生活處處不方便,這時候才想到農民工的好。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鬧“用工荒”。誠然,其背后 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那些渴盼和父母在一起的“留守兒童”更是留住了父母外出的腳步和心思。但更多的恐怕是他們在城市享受不到應有的權利,享受不到應有的尊重。想想,連上個廁所都竟然要被換鞋,還有多少尊嚴可言?或許這位公廁管理人員也是無心的,但打從心底里,是缺乏對農民工的尊重。可以說,這已經變成潛意識了,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改變,無論對誰都是極大的傷害。前不久,杭州圖書館不拒絕乞討人員進入,曾經讓人感動得一塌糊涂,可這本是乞討人員應有的權利,只因在潛意識中將他們漠視了,如今只不過是還原其權利而已。對于農民工,同樣需要還原其權利和尊嚴。
要換鞋才能進公廁,這不僅僅是涉嫌歧視,而是體現出太多的城市冷漠。這或許是“用工荒”越來越嚴重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