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九市產業轉型升級巡回檢查講評會走進東莞,汪洋在考察東莞生態產業園時“點評”——建設生態園 東莞有眼光(來源:東莞日報)
2011-05-13 信息來源: 東莞市愛瑪數控科技有限公司
■昨日上午,珠三角九市產業轉型升級巡回檢查講評會走進東莞,實地檢查我市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相關工作 本報特約記者 丁玎 攝
■軌道交通R2線西平站效果圖
昨日上午,珠三角九市產業轉型升級巡回檢查講評會走進東莞,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率領檢查組,先后深入東莞市軌道交通R2線西平站、南城高盛科技園、松山湖東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松山湖創新科技園、東莞生態產業園,實地檢查我市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相關工作。考察中,汪洋對東莞生態產業園作出點評——“建設生態園,東莞有眼光”,并希望東莞沉住氣堅持高標準建設。劉志庚、冷曉明、何嘉琪、江凌、梁國英、嚴小康等市領導陪同考察。
第一站:R2線西平站
R2線2015年3月開通
檢查組一行首先來到R2線西平站施工現場,了解我市軌道交通建設情況。“R2線全長多少公里?什么時候建好?”汪洋一邊聽介紹,一邊關切地詢問。
東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波介紹,早在2004年,東莞就展開了城市軌道交通的研究和規劃,共規劃了R1、R2、R3和R4線4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218.3公里,總投資約886.57億元。正在建設的R2線建設規劃2009年7月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復,成為我省第一個獲得國家批準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地級市。
西平站是R2線自北向南的第9個車站,總長225米,寬21.7米,總建筑面積13157㎡,高峰小時設計客流21908人。已于2011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2014年建成,2015年3月開通使用。
西平站所在區域規劃將來是東莞市中央商務核心區,車站將成為未來CBD交通樞紐,向北通過東莞火車站(新石龍火車站)換乘廣深線直達廣州、深圳,向南通過虎門火車站乘穗莞深線、廣深港客運專線到達武廣高鐵廣州南站、深圳機場及香港,向東直通惠州主城區,向西則通過望洪樞紐站(穗莞深線、莞惠線、R1線三線換乘站)把廣州、佛山等緊密聯系在一起。西平站建成后,不僅成為聯系東莞南北、東西軸線中心鎮區的樞紐,也作為未來CBD配套的基礎設施之一,成為提升CBD競爭力的有力保障。
得知東莞中央商務核心區將崛起一座座高樓大廈,汪洋希望東莞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建設能代表城市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群。
“可貴的是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第二站:高盛科技園
“可貴的是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把3家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引進實力企業整合舊廠區,通過實施“廠區升級、產業置換”,實現了轉型升級和“騰籠換鳥”,南城高盛科技園的這些做法吸引了與會代表的關注。
南城街道黨委書記錢超介紹,高盛科技園改造前以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加工制造業為主,改造后,引進了愛瑪數控等62家高科技研發企業,總產值從每年3000萬元提升到每年10億元,稅收從每年210萬元提升到每年9000萬元,企業用人不僅較以前減少了500人,而且學歷也由初高中轉向本科、大專為主。
“你們為什么把公司搬到這里來?”在參觀園內的東莞愛瑪數控科技有限公司時,汪洋問該公司總經理王國權。王國權稱,一是東莞市委、市政府十分支持,二是企業需要一個更好的展示空間,“形象好了,客戶對公司也更有信心。”他開心地告訴汪洋,搬到園區后,今年前四個月的銷售額就達到了去年全年水平,預計2011年將實現8000萬元的銷售目標。
“不錯,看完后令人鼓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騰籠換鳥,雖然剛剛見成效,但可貴的是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也堅定了轉型升級、騰籠換鳥的信心。”離開高盛園時,汪洋談起了考察感受,他說,地還是這塊地,但產值、稅收、企業員工結構都實現了明顯提升,“路子走對了,堅持下去效果就會更好。”
支持其探索商業化發展道路
第三站:電研院
支持其探索商業化發展道路
檢查組第三站來到位于松山湖的東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簡稱“電研院”),其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科技廳與電子科技大學于2007年8月17日聯合共建,下設三個公共實驗室和六大研發中心,目標是打造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區域性、開放型的技術創新公共平臺,推動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從“加工型集群”向“創造型集群”演變。
無線充電、“健康云”、機器人芯片、動漫動作捕捉三維成型……在電研院的展廳里,參加巡回檢查講評會的珠三角9市的代表被一個個科技成果所吸引,汪洋幽默地稱,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他希望電研院在技術研究和市場需求結合上、在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上下工夫。
他對電研院負責人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作為一家商業開發機構要通過賣技術、賣智力、賣研發產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你們的技術實力毫無疑問,知識就是價值,但要探索走出一條商業化發展道路”。
要沉住氣堅持
高標準建設
第四站:東莞生態園
要沉住氣堅持
高標準建設
出了松山湖轉入生態園大道,檢查組直奔最后一個考察點——東莞生態產業園區,目及之處,綠樹鮮花相映成趣,灘、塘、湖、渠、河等生態美景初顯形態。如果不告訴你,你也許不信,四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蓄洪區、污水匯集區、垃圾堆填區。
副市長嚴小康介紹,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為破解東莞經濟高速發展引起的土地資源緊缺,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難題,作出了開發建設“廣東東莞生態產業園區”的重大決策,園區規劃面積31平方公里,定位為“以城市濕地為特色、發展高端產業及配套服務業的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示范園區”。
“園區規劃人口多少?產業規劃怎么考慮?”在燕嶺展廳參觀時,汪洋關切地詢問。“規劃人口20萬人,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興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休閑旅游業。”嚴小康回應并介紹說,目前已有四家高科技企業將進駐,其中有兩家上市公司。
聽完介紹,汪洋作出“點評”——“建設生態園,這個有眼光。”同時,他又給東莞提出了一個思考,“下一步怎么建設,如何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畫?”他還特別提醒,生態園的建筑設計要有創造性思維,在體現嶺南特色和中國符號上做文章,使整體風格相協調、相吻合。
走出展廳,汪洋、黃華華一行還饒有興趣地參觀了濕地和循環生態水系。實地檢查結束時,汪洋勉勵東莞市的黨政領導,“要沉住氣,堅持高標準建設,東莞可開發的地不多了,如果再干30年,還有地留給下一代,就真正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昨日上午,珠三角九市產業轉型升級巡回檢查講評會走進東莞,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率領檢查組,在劉志庚等市領導陪同下,先后深入東莞市軌道交通R2線西平站、南城高盛科技園、松山湖東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松山湖創新科技園、東莞生態產業園,實地檢查我市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相關工作 本報特約記者 丁
來源:東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