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的高級藍領缺口隱憂
2015-06-23 信息來源: 東莞市捷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業升級的宏偉目標,主要路徑是核心技術突破,局部高端產業突圍,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兩化融合),提升生產效能,全面帶動制造業產業鏈升級。
相較于核心技術突破和兩化融合兩個待破的命題,制造升級所需要的高端藍領工人缺口已經成為隱憂,亟待解決。且鑒于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短期內彌補的難度還在持續增大,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視。
那中國高端藍領工人的現狀如何?根據權威機構向我們測算,目前中國制造業工人數量為5000萬—7000萬,高級藍領概率為5%左右,比照歐美發達國家高級藍領占制造業就業人口總數達40%的概率,中國高端藍領大約有30%的缺口。
10年以后即中國制造業計劃進入工業強國的年份,中國的產業工人有望達到一億人,按照比例推算,中國制造業高級藍領工人的缺口將擴大到3000萬人—500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制造業要想在10年后進入工業強國的行列,至少要新培養起3000萬—5000萬的高級藍領工人。
隱憂來自于,中國并沒有健全的途徑培養這些高級藍領工人。在過去30年,中國有2.7億農民工進城務工,且大部分集中于低端制造業和低端服務領域。中國低端制造業的產業現狀也沒有對其技能提出太高要求。
如今,中國提出制造業升級的需要,互聯網全面介入未來的智能生產模式,對未來工人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標準,隱藏的矛盾開始顯露。
在中國,職業技能培訓院校曾經被寄予培養高端工人培育的厚望,是中國專業工人培養的“國家隊”,但這么多年以來,職業技術院校和教育仍未迎來自己的春天。
職業技能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生源普遍不足,我們走訪了全國6所有代表性的職業院校發現,最近5年,上述龍頭院校平均每年的生源增長下滑率在20%左右,且生源的質量普遍較低。與之相比,本科院校的錄取率節節攀升,這加劇了職業院校生源不足的困境。這些有過大學經歷的畢業生,很難接受生產一線工人的角色。
教育能力落后是中國職業院校普遍的問題,專業的實習設備跟不上制造業工廠的實際情況也是頑疾。在職業技校,實習設備就是教材,某所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職業院校負責人告訴我們,其學校教學和實習設備已經15年沒有更換。
教師的缺乏是第三個問題,職業院校的教師編制都是當地教育局確定,本身名額有限。其次,在教師招聘方面,也面臨很多問題,很難找到優秀的年輕教師。
這三個原因加起來造成了目前職業院校普遍教育水平低下的現狀。我們獲得的一份權威報告顯示,2012年—2014年,全國高職院校就業率平均公告水平超過90%,但專業相關度(專業與就業)僅為62%,就業滿意度更是低到54%左右。
多家制造類企業向我們反映,大多數規模以上企業的一線員工平均年齡已經逼近50歲,這批老一代工人將在未來5—10年逐步退休。他們留下的缺口有一部分將由工業機器人代替,但制造業75%的工作需要靠手工完成,是機器人無法替代的,高端產業工人的斷層壓力已經非常大。
改變這一現狀顯得很急迫。德國“雙元”制的培訓體系正在被國內借鑒。日前,廣東工業大學和德國埃斯林根應用科技大學已經就在中國開展“雙元制”教育達成合作。
所謂“雙元”制,即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工人,學生一半時間在校上課,一般時間在企業實習,最大限度做到學習階段與就業無縫結合。此外,德國還有法律予以保障,按照德國勞動法規的規定,企業在招工簽訂勞動合同后,必須送到職業院校進行培養,否則即為違法。
“雙元”制教育的中國版為校企合作,即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合作辦學,這種模式在中國已經數量眾多。但問題是,中國大多數企業缺乏長遠且穩定的人力資源規劃,不愿提前規劃工人培養,也不愿承擔太高的教育培養成本,校企合作更多滿足于企業臨時性的用工需要,再加上缺少法律規定,中國的校企合作大部分流于形式。
需要國家下力氣改變的是,勞動工人的社會地位問題。目前,中國一線制造業工人普遍工資較低,工作環境惡劣,全社會對工人的尊重程度也亟待提高,“勞動關榮”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口號。
此外,還有一項技術性措施有待推進,即職業院校和技校的組合。我國目前官方的職教體系分為兩類,一類是大中專職業院校,歸教育部門管理,另一類是職業技校,多為校辦企業如藍翔技校,歸勞動部門管理。前者面臨教學資金和設備不足的難題,后者面臨教育體系不合理,成本過高的壓力,二者的合并在坊間一直被期待,但仍需要國家愛政策層面予以推動。
對于中國的一線產業工人來說,他們的上升空間還需要被進一步打開,能夠在社會上取得更多認可。舉例說明,目前公務員和村官的報名是否可以把學籍要求降低,給這些產業工人提供一個新出路值得探討。否則,一進生產線就意味著一輩子只能和機器打交道的現實,也會讓制造業也失去吸引力。
當然,制造業要全面升級,需要大量的高級產業工人,遠不是上述技術性措施能解決的,根本上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提高勞動工人的社會地位。我們所強調的是,未來10年,中國職業技校必須從上述技術性措施做起,唯有此才不會在10年后遭遇高端藍領工人斷層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