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再不升級就來不及了!
2015-06-25 信息來源: 廣州鞋業商會
有人曾說,“Made in China”之所以能夠馳名世界,靠的是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和產業集群效應,之前這種說法的確能站住腳。然而,世界每分鐘都在變化,時至今日,曾經為中國制造業打敗對手的低成本紅利已經不復存在,中國制造業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四面伏擊。所以當“工業4.0”、“互聯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當2015年“兩會”再一次釋放出深化改革的政策信號,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對產業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方案相當于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行動指南,它的發布對相關產業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該政策的出臺有望撬動整個制造產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對于傳統的制鞋行業而言,亦然。
政策篇: 新規劃新方向
1政策導向
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作為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制造強國的藍圖,“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即: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的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強國前列。而在資本市場上,帶有工業4.0的概念股已經受到了資金的極力追捧。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據工信部此前表示,“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以頂層設計、重點行業等結合的“1+10”模式出現,內容不但除轉型升級之外,工業化、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也被重點提及。“中國制造2025”形式上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個十年發展規劃,目標是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中國制造向何處去,近兩年說法很多,概念不少,比如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互聯網+”等,但最通俗的說法還是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這是中國制造業提檔升級的大方向。
福建可以說是“中國制造2025”的先驅者。中國制造的2025泉州先行,并有了細則。3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審議通過“中國制造2025”,泉州立刻響應,并發布了由中國工程院參與編制的“泉州制造2025”,成為“中國制造2025”首個地方試點,肩負起為全國創新探路的重任。“泉州制造2025”產業龍頭創新引領行動隨即展開,按照制造業轉型升級新理念,樹立轉型升級標桿,向全行業推廣,預計帶動新增產值千億元。“泉州制造2025”計劃到2025年,泉州將躋身中國制造綜合水平10強城市之列,工業總產值達到2.5萬億元,計劃到2020年,大中型制造企業服務型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達30%;紡織服裝、制鞋行業實現產品預測生產比例低于30%,提升庫存周轉次數3倍以上。
2政策解讀
由于“中國制造2025”在很多方面都借鑒了德國工業4.0計劃,所以“中國制造2025”規劃又被市場普遍稱為“中國版工業4.0”。工業4.0最初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去年10月,中德政府在第三輪磋商后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在國家的升級戰略中,讓企業進行智能化、工業化相結合的改進升級,是中國企業更好提升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目前國家鼓勵并扶持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但制造業仍是中國最具國際化、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關鍵、最直接的動力所在,制造業升級仍是趨勢所在。機器人、大型成套設備制造、基礎設施制造等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傳統制造行業會迎來歷史性發展契機。而“中國制造2025”勾畫出了制造業未來10年發展藍圖,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或者工業4.0,是實現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融合的制高點。考慮到中國制造業目前的狀況發展不平衡,尚處在沒有總體完成工業2.0和工業3.0的形勢下,我國今后工業發展的路徑應該是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以及工業4.0示范。在此帶動下,國內一大批制造業公司將會積極探索轉型升級。隨著工業4.0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政策的逐漸落地,所引發的產業巨變有望實現制造業的整體升級。
企業篇: 改變正在進行
1智造的效率
在政策指引下,一些企業開始進一步探索創新型商業模式,在這場轉型中砥礪前行,在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同時推動產業革命。
“以機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已成為業界的共識,目前我們的產品已經遠銷世界各地,本地的安踏、特步、361度等大型鞋企都是我們的客戶。未來我們將努力擴大智能生產線的覆蓋范圍,爭取幫更多的企業解決招工難題、提高生產效率。”黑金剛(福建)自動化科技股份公司副總監鄭淑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針對每項制鞋工序都研發出相應的智能生產線,可滿足市場需求。公司掌舵者闕小鴻已經制定好未來的發展目標:“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使制鞋行業智能化水平實現初步改造,用5年時間實現基本改造,10年內,我們要讓傳統的制造方式基本成為歷史。”今年在福建舉行的鞋博會上,公司還演示了智能生產線的生產全過程。一條條智能生產線有條不紊地執行各項制鞋流程,看起來笨重的工業機器人卻能自動精準作業。難以想象未來的制鞋車間里將會上演現實版的“機器總動員”——從材料切割開始,到整雙運動鞋的鞋面打印、鞋底噴膠、電腦針車、標記印線等,都已經具備可串聯的智能化生產線,從材料到成鞋的全智能自動化生產已經成為可能。
同樣,走在市場前沿,東莞愛瑪數控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了皮革智能裁剪機器人,這樣的一臺機器,可以實現數萬次的智能排版運算,連皮料上的瑕疵也毫無浪費地利用在縫線或鞋幫處,6分鐘就可以裁剪出一個熟工做出的精確尺寸,可使一張皮革的利用率提高到89%。而一張皮革如果采用手工裁切,新手只能利用80%,6年以上的熟手工也只能利用83%。愛瑪數控的這臺機器人,智能排版只需3分鐘左右,且可以實現一邊排版一邊切割。總體算下來,2個人操作機器,只需要6分鐘就可以切割完一塊原始皮料,可以代替五六個工人的工作量。時間短,且品質好,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據悉,整個機器人售價在60萬元,國內外已有300多家客戶主動找到愛瑪數控要求訂購。“即使熟工流失,再招進一個僅有3個月經驗的新工,有這臺機器人,結果都是一樣的。”愛瑪數控總裁王國權說,這種切割的概念在國外還沒有形成,因為在中國鞋業發達,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也使得中國的企業更容易研發這種機器人。
作為溫州最早推行“機器換人”的企業之一——溫州巨一鞋業有限公司目前的機器化水平已達50%以上,現在還在逐漸進行自動化推廣。目前,在巨一鞋業寬敞明亮的車間內,已經少了人來人往的喧囂嘈雜,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機器一字排開,井然有序。無須人工手工打孔、裁量,工人只需將皮料置于激光機平臺下,簡單地來去幾個回合,不過二十秒,就精確的完成了打孔和切割等。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使員工離開重復性強、內容枯燥的崗位,大幅降低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從而降低了人員流動率。與原來的規模相比,員工規模已經縮減了40%~50%。
2互聯網+的魔力
傳統產業要轉型升級,不僅要在硬件上實現“工業4.0”的升級,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備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從跑馬圈地,到直面消費者。過去,傳統企業往往關注的是代理商、經銷商,而移動互聯讓傳統行業有了真正跟消費者零距離溝通的機會。借助移動互聯,傳統企業跳過了商場、經銷商等中間環節,讓產品更貼近消費者,服務也更及時。這種風向,正演變為全行業的風潮。一些制鞋企業,或開發APP平臺,或開設網店微店,實現了手機預約、下單、支付、配送的無縫連接,用各自最擅長的方式直面消費者,觸摸市場脈搏。
在溫州,奧康國際正穩步推進國際館、休閑館等大店開設,加強信息化營銷手段,自上而下全面激勵,打造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零售服務運營商。完善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改造,公司已經實現研發、生產到銷售的無縫連接,能夠有效把控供應鏈各環節,會員管理系統“移動微會員”、移動智能分析平臺“必看APP”和新模式O2O 云店也已經上線。事實上,傳統鞋服企業大舉進軍電商正成為新常態,不少企業已經習慣于讓互聯網從工具變成企業經營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大數據透視以洞察市場表現,一些大中型鞋企已經在公司設立專門的數據分析小組,每一天從直營店、分銷商收集數據信息,對各種款式、碼段、顏色等銷量以及消費者價位的接受度等進行數據分析,然后確定產品生產的數量、研發方向以及產品價格,其效率和精確度都遠超以往的傳統銷售模式。
此外,運動鞋的智能可穿戴潛力也正被各品牌所挖掘,許多廠商已經悄然布局。之前有361°與百度強強聯手,共同出品國內首款利用百度鷹眼技術接入的可穿戴設備——361°智能童鞋。在WIFI定位和LBS服務的技術支持下,該產品能夠隨時對兒童進行精準定位,并贏得了市場的熱烈回應。前不久,李寧公司與小米手環重拳出擊,宣布將合作研發進軍智能運動領域,共同打造智能跑鞋,研發團隊將李寧專業運動實驗室十幾年來積累的中國跑者數據和專業測試數據轉化為一系列算法,由小米手環研發團隊實現在鞋底智能芯片中;智能芯片通過采集跑者運動數據和對跑姿和步態進行分析,為中國跑者提供專業而量體裁衣的指導。新產品將支持與小米運動移動端應用相連,對跑步者的運動過程和結果進行運動記錄、步態分析、專業指導和里程換購。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智能鞋或是智能運動鞋,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業界熱炒的智能手表。
地方篇: 政策加碼企業助力
3變則通
伴隨著政策的出臺,泉州正著手制定“泉州制造2025”詳細實施方案。同時啟動“發展智能制造”、“提升質量品牌”、“發展服務型制造”三大攻堅行動和產業龍頭企業創新引領行動;抓緊建設泉州制造云平臺、工業機器人創新園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設立眾創空間,為創新創業企業和項目提供融資支持;計劃推廣應用一千臺機器人、一千臺3C鉆攻中心和一千套“數控一代”裝備,啟動千家企業技術需求征集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燎原計劃”,組織專家團隊開展聯合攻關。智能制造重在推動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和生產車間建設;質量品牌則進一步提升泉州品牌的質量保障;服務型制造,則以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創新為核心,為企業傳統商業模式轉型提供服務配套。在今年泉州舉行的鞋博會上,泉州相關部門還專門開辟出了電商館,致力于將電子商務服務商、網商與鞋企進行資源整合,讓國內外企業與參展商深度對接,為線上企業提供更多訂單,進一步提升當地制鞋行業的整體影響力。蓄勢待發,“變”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共識!
“當前,泉州的制鞋業和機械裝備產業都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作為鞋業智能裝備制造領跑者,闕小鴻對行業發展提出了他的期望和建議:“希望政府和新聞媒體都能加強宣傳,在幫助更多的泉州制鞋企業轉變觀念的同時,政府部門加強扶持力度,從而幫助智能技術、設備的進一步推廣;希望企業能夠積極嘗試應用,并加強彼此間的交流溝通,及時將企業需求告訴我們,與我們共同完善設備的性能,共同推進不同行業的轉型升級。”
珠三角的一些省份也正在積極行動中,2014年以來,珠三角很多城市相繼出臺政策推進“機器換人”,鼓勵企業更廣泛使用機器人,打造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如廣州提出到2020年打造兩三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形成超千億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東莞提出力爭2016年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到350億元,到2020年達700億元。佛山、珠海等地更是首次將工業4.0寫入市委全會報告。目前,制鞋重鎮惠東已組建了香戀、年發等5家鞋業集團,規模以上鞋企已有109家。這其中不少企業已經更新設備,采用了機械化成型制鞋生產流水線,制鞋工藝水準和產能得以提升,在當地鞋業發展中占得先機。現在惠東鞋企半自動化生產的鞋子質量已有很大提升。在惠東鞋業品牌聯盟創新中心集結下,50多家鞋企加盟抱團,共同進行設計創意研發,并為后續生產提供一條龍服務。未來,這些企業有望集中起來做一個電商園區,生產、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化,打造一個“四流合一”的平臺。
無論是最近珠三角的機器人大換工,還是“泉州制造2025”,都正在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風向標。
不變則痛
與一些企業正嘗鮮工業4.0不同的是,一些中小型的制鞋企業仍舊面臨產業低端、技術落后等困境。這些企業囿于財力等因素,對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正因如此,他們依舊深陷寒冬,并正上演著新一輪的陣痛彷徨。他們仍然游走在規模化生產的工業2.0和信息化應用的工業3.0之間。這些小型的制鞋企業雖也期待引進先進技術,但受限于自身財力、行業特點、力量分散等,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智能技術應用較慢,仍舊停留在以往的工業化模式上,部分鞋企老板反映,2014年以來,面對外部需求疲軟、訂單下滑、生產成本增加,受到較大沖擊。
一批小鞋企蕭條的背后,除了外部沖擊,自身經營管理滯后、技術和品質不過硬也不無關系。這些小型鞋企大多仍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生產自動化程度不高,完全難以適應工業4.0要求下的新工藝、新技術的要求。談及運用全自動化生產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鞋企老板表示,不是沒有考慮到,但企業的財力實在顧及不到,另外,企業規模太小,也很難有配套規模化的機械設備相匹配,目前頗有些進退兩難的感覺。工業4.0所提出的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意在促進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的實時管控。實際上,技術滯后反過來又會影響制鞋的效率和質量。相較于自動化流水線作業,這些小型制鞋廠的產品不僅工藝較粗糙,質量也因人而異。期待轉型,卻受限于種種因素,從而也更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在不久前舉行的“泉州制造2025”發展戰略匯報會上,一些企業也面臨著轉型過程中用工緊張、生產成本高、產業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等嚴峻挑戰。2012年以來,泉州體育品牌深陷高庫存,甚至有的企業不得不關閉店鋪,這些正是傳統制造業生存危機的真實寫照,供應鏈大量壓貨、庫存高企,這種商業模式在經濟下行周期弊端顯露。一些龍頭企業主動進行零售渠道變革,希望打造快速反應的敏捷供應鏈,以實現小批量定制生產。因此,“泉州制造2025”一再提及定制化生產模式、柔性制造、商業模式轉型等舉措,這意味著企業可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保證低庫存運行,邁向制造價值鏈高端。
“再不升級就來不及了!”泉州市副市長陳燦輝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面對技術升級資金投入大的難題,陳燦輝認為轉型是市場需要,升級帶來的利潤提升可平衡資金壓力;同時,泉州對采用本地產的自動化設備的企業及設備制造企業實行雙向資金補助。隨著李克強總理的考察,并鼓勵泉州企業在工業4.0方面要走在全國前列,有業內人士表示,估計接下來泉州市會有進一步的動作。
記者認為,智能制造并非只是大企業、研究中心、高科技公司的“專利”,包括制衣、制鞋在內的傳統產業的智能生產,其實更加貼合“工業4.0”。 山雨欲來,東方既白,如今,各方都在搶奪工業4.0的入場券,還沒搭上這班快車的傳統制造企業將會失去競爭力。當然,傳統行業邁向工業4.0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信息技術的升級改造,還是基礎架構的建設,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工業4.0的風口就在眼前,你的企業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