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產業升級不能“一刀切”
2008-01-30 信息來源: 步云天地-環球國際商貿中心
2008年深冬時節,與北方本世紀以來最嚴寒的冰雪天氣遙相呼應,南方珠三角地區的企業也面臨著一次寒冷的考驗。來自政府統計部門和民間研究機構的數據均指向同一個事實:珠三角上千家鞋廠倒閉,萬余港資企業面臨關閉潮,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計劃春節后遷離或難以為繼。
在剛剛結束的廣東人大政協兩會上,有代表認為珠三角地區一些企業撤離,是廣東產業升級的必然。反對者則提出,看看彈丸之地的香港,產業升級之路走了多少年,再想想廣東數千萬民工如何升級。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報選擇了一家有代表性的代工企業,傾聽企業老板的心里話。所說的“有代表性”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一家純粹的代工企業,且從事代工的時間不短于3年;其二,規模在廣東制鞋企業中處于中上等;其三,企業的所有者同時也是經營者。
東莞眾誠鞋業有限公司就這樣進入了我們的視野。42歲的董事長李建新2003年開始在東莞厚街辦鞋廠,接受貿易商下單向美國市場供應女鞋。當身邊的鞋廠一家家關閉大吉,眾誠一路小走,穩健經營,如今已成600人規模的中型代工廠。
東莞厚街新塘村,馬路兩邊排滿了廠房,做為全球鞋企最集中的東莞市,八成以上的鞋都是從這里生產出來的。記者走進眾誠公司,廠房正在車水馬龍地出貨,鞋盒堆滿了寫字樓門前的院子,總經理辦公室關閉著的門里,不時傳出了激烈的談話聲。終于結束談話從房間里走出來的李建新對記者說,“要逼進口商加價。”
低端企業關閉有利于產業轉型和升級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本報記者從與李老板的對話中認識到,現實還不允許我們做此浪漫之思。
記者:我們先說說從2003年到現在,公司規模增長的情況吧?
李建新:2003年7月份進入東莞新塘村成立眾誠鞋業有限公司,當時只有一條生產線,整個工廠員工約200人,一年后,又增加了一條生產線,員工300多人,2006年12月,繼續增加一條成品線,員工達到500多人。但是利潤很差,雖然銷售有一定增長,過去的產量每年按20%幅度增長,實際上利潤是在下降的。我們工廠主要生產的是中低檔的鞋類,在新塘做這種產品類型的工廠很多,很多倒閉的工廠也是做中低檔產品為主,鞋類原料以PU皮革為主。從2003年到現在,眼睜睜看著部分工廠在一兩年內搬遷,甚至倒閉,自己必須要臨危不懼,存活下來。總的來說,目前我們的訂單比較穩定,規模是有的,可產量做大的同時,利潤在下滑,現在每天鞋子的產量接近5000雙。
記者:除了外貿公司下單,你們代工外,你們會考慮自己接單嗎?
李建新:外貿公司從國外的百貨買一個最時尚的新款原樣鞋,讓我們去拷貝。我們找最接近的材質去代替原樣鞋,最常用的是PU類皮革,這樣就降低了成本。由我們來打樣,也就是開發,然后通過外貿公司拿到國外市場給買家看,客人看中后就下單,我們緊接著備料生產,出貨。接單也會遇到其他的企業來競爭,競爭的主流并不單單是價格,有的工廠出的單價雖低,但不一定能把鞋子做出來。
客人很看重綜合素質,我們一直都是接美國市場的訂單,目前與固定的外貿公司合作有4年了。我們的女鞋100%都是出口美國,沒有做歐洲線訂單,因為歐洲線訂單比較零碎,做不起產量,做加工的要靠產量,歐洲國家人口不是太多,不同的國家還要不同的包裝,包裝和出貨都比較麻煩。歐洲國家對環保的要求很嚴,很多原材料需要檢測,這樣費用很大,而美國的設限比歐洲低得多。
有些工廠是自己接單,既搞生產,也搞貿易,但成功的不多。不但精力分散,資金也分散,像5000人至幾萬員工的大工廠,我們這種中等規模的生產不能往各種渠道上投入太多。鞋廠的規模做大和接的訂單有關系,比如,接的訂單是大品牌,批量比較大,可以把企業規模做大。如果做的只是二三線的品牌,本身訂單量不夠大,工廠越做大,就越難操作。
記者:鞋廠的成本由原材料,工資,房租水電費用,稅收等等構成,在過去的這幾年里,從眾誠的情況來看,哪部分成本增長最快?制鞋行業除了關注產業鏈的配套,還有哪些因素是你關注的?
李建新:最快的是工資增長,2003年剛開廠的時候,最高的工資是900多塊,最低是500多塊,我們現在最低的工資都是1200元左右,已經翻倍了,生產線上的工人最高能拿到1800塊。無論是以計件來算,還是技師,他們的工資水平都在1800元左右。況且招工難,工人流動性很大,工廠倒閉了很多,卻不知道工人流失到哪去了。
總體來說,勞工的趨勢是一直在減少。而原料采購的增長并不是太大,另外,影響我們的最大因素是匯率差。4年前,人民幣還保持在8.26左右,現在變成7.20,匯率差相差太多了。但是現在美國的鞋子市場單價沒有漲,美國的進口商和美國市場在壓制中國的鞋子出口價格。過去5美元能兌換40多元人民幣,現在5美元只可兌換30多元人民幣。過去鞋子的毛利率是15-16元,現在退減到10元左右,已經到了虧損的邊緣了。
2008年影響企業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一是匯率的波動更大,二是新勞動法實施以后,工人工資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20%-30%,三是國家通貨膨脹,石油漲價后很多原材料也在漲價,PU的主要原料還是石油制品,兩者緊密掛鉤。盡管原材料上漲,但生產原材料的廠家之間存在一種競爭狀態,原材料上漲也是行業競爭的結果。
記者:有沒有考慮過搬遷工廠,換個新環境發展?鞋子的價格沒漲,鞋廠的利潤微薄,你們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李建新:厚街的主要產業就是制鞋業,這里鞋廠規模大小不一,從一百多人到上千乃至上萬人,新塘村的臺資鞋廠居多,類似我們這種中等偏上規模的制鞋企業,多數是內地人置辦的。我們做的都是時尚女鞋,全是加工,外銷,就等于是代工,這恰恰是利潤最薄的環節。
外銷通過貿易公司接單,制鞋的材料由我們去市場采購,所以我們不能偏離產業鏈,時尚女鞋需要的材料是隨著季節千變萬化,厚街可以說是原材料的采購中心,各種各樣的面料,內里料,絲扣五金供應齊全,靠近時尚和前沿的地帶,具備配套成熟的產業鏈。目前還是不會考慮把工廠遷往內地,因為成本高,比方說離港口比較遠,物流運輸費用增加,要是把工廠遷到湖南,江西一帶,原材料采購就成問題,原材料不齊全不配套,自然會影響生產。如果只做男鞋,做內銷,工廠可以搬到內地去。要做外銷還是不行,這牽涉出口的問題,內地離港口比較遠,而且有時不能整柜出貨,就需要和別的工廠并柜。我們委托的外貿公司有四五間配套工廠,要是哪家工廠的貨不夠一柜子,就從別的工廠拼湊。工廠太多,難免引起惡性競爭,淘汰一批也是大勢所趨。
我們跟美國客戶談判,提出鞋子加價的問題,事實上很多美國的進口商之間相互拼單價,加工的工廠也相互拼單價,結果雙方都沒賺到錢。
競爭過程中,有一部分美國進口商倒閉,部分鞋廠也相繼倒閉,淘汰一些工廠和貿易商,市場供應量減少,價格就會回升,只能通過市場來調節,市場經濟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鞋廠的出路是美國進口商必須提高價格,他們應該會逐步地加價。比方說,我們的鞋子單價是10塊,期望每雙增加5塊,這樣單價漲50%,彌補了成本上漲的空間。美金價格下調和匯率差使我們遭受著雙重壓力。
記者:現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新勞動法》的實施,厚街是怎么對企業開展這項法律的宣講的?你怎么看?
李建新:2008年1月1日,新《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新法增加了珠三角制造業的成本。根據新法,由于企業在職工解雇補償、保險、福利待遇等領域的開支增加,估計企業的勞動用工成本大致增加三成,勞工成本則會增加20%-30%。今后對于員工加班的工資核算辦法,我們還不是吃得很透。前一陣子,厚街鎮政府召集了很多企業,在會展中心對新勞動法例的實施舉行了宣講會,給企業做思想動員。
記者:很多企業都倒閉了,而你一直算是一路小走,規模逐漸擴大,你為什么能堅持做下來?有沒碰到過什么風險?
李建新:做企業要用心經營,吃苦耐勞,勤奮敬業。作為合伙人之一的大股東,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是上班時間,我會提前20分鐘趕到公司,看看員工的考勤和早餐情況,中午12點下班,下午1點45分上班,6點下班,中間45分鐘休息時間,6點45分上晚班,晚上11點離開辦公室。
代工的鞋廠,風險很大。一方面,客戶和訂單存在風險,如果沒有好客戶就接不上好訂單,接不了好訂單就沒有好利潤,就沒法生存。第二方面,產品的品質要有保障,出國外才不會被索賠。如果品質沒保障,鞋子出國外有問題,美國進口商就會給你拍圖片,申報你的產品斷跟、脫膠、脫底,就整單“黃”了,沒回款還要賠償,一單大的索賠很可能讓一個鞋廠倒閉。有些工廠盲目擴張,資金鏈斷裂。目前中國出口美國的鞋子沒有設限,美國本土尚未有制鞋這個產業,和紡織品不一樣。每個鞋廠都有可能面臨類似的索賠,我們亦曾遇到過貿易糾紛,賠了30多萬。今年有個鞋廠被索賠200萬,就地臥倒了。做鞋的利潤低,抗風險能力差,當遇到大災難,資金鏈斷開就足以致命。從產業鏈來說,除了貿易商,鞋廠,還有許多的鞋材廠,今年倒閉了很多鞋材廠,包括做皮料,做底料,做包裝的。我們鞋廠對應60家原料供應商,根據成型的生產量,要是完成不了,就要找專業代工,每月我們買材料的費用100萬左右。做鞋業充滿復雜性,完全要自食其力,當地政府沒有給予任何的幫助,不提供資金,不提供貸款。
記者:談談你對這個產業未來的思考?
李建新:我對這個行業的感覺是:舍棄可惜,嚼之無味,收益不大。整體行業的改善還是需要大環境,要倒閉一批經營不善的小廠,存活一批有競爭力的,這樣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活得更滋潤。過去有些小廠沒有訂單,亂殺單價,沒有合理的價位,造成整個行業經營無序,所以,必須淘汰不規范的企業。
記者:廣東現在都在說產業升級、產業轉移,不久前出臺的指導意見你看到了嗎?
李建新:沒看到。廣東確實是需要產業升級的,但是要切合地方自身的實際。比方說,厚街這個地方,70%都是制鞋企業為主,要是把鞋廠都遷走,豈不是人去樓空了?在中國,就沒有不存在競爭力的行業,不能一味地去產業升級,更不能“一刀切”。產業升級需要讓市場來調節,政府不能強行干預,產業升級重要的是內循環。就如經濟學家龍永圖說的:“我們不要整天想著產業升級,想著高科技,我們就做好我們的加工廠,我們就做好我們的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