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倒閉 鞋業面臨生死坎
2008-01-30 信息來源: 步云天地-環球國際商貿中心
過去一年,一連串新政策的實施,對廣東加工貿易造成嚴重影響,連帶造成珠江三角洲上萬家企業出現倒閉、外遷風潮。據悉,中國商務部近日派出了多名官員南下廣東,以確定下一步政策走向。本報記者在東莞采訪得知,現在已陸續出現了企業隱性倒閉的現象,春節過后,預計會還有企業大批倒閉或外遷。
自去年12月底,中國新一批589種商品的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公布之后,讓主要為加工出口的珠三角企業再受壓力。從2007年7月份的出口退稅下調、8月份44號文(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以及于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勞動法》,這些政策在短時間內一起來,緩沖期又太短,企業已經無從應對。
據了解,近日東莞橋頭鎮有一臺資家具工廠倒閉,老板溜走,欠下了800多萬元工資。2007年10月,東莞具有代表性的臺商制鞋業常登鞋業突然停業,用4000多萬元經濟補償,將員工資遣。而據亞洲鞋業協會資料,2007年前三季,廣東已有大約近千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關門或者外遷。
此外,近半年來深圳玩具企業數量也已銳減。深圳玩具廠商表示,從2007年8月份“美泰玩具”事件后,中國檢驗檢疫部門加強了玩具出口許可注冊登記,重新發放玩具出口證書,如果企業在2008年1月1日之前拿不到證書,出口就有問題。8月份,政府核查發現,深圳之前有出口證書的1200家玩具企業,只有500多家在運作,其中200多家是合格的。經過整改后,在12月底拿到證書的深圳玩具企業只有300至400家。
另據了解,目前企業的外遷都還是悄悄進行,而且不敢用原來的公司名,怕引起供貨商的不安催討貨款。在此過程中,原本依附于大工廠生存的眾多小工廠也只能倒閉。
加工貿易這個行業在衰退。東莞一家生產木制品玩具的港資企業總經理表示,現在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倒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有的同行準備過完春節就關廠,有的打算再觀望半年、一年。黃明智也同意,現在已經陸續出現企業隱性倒閉,而過農歷年以后預計會出現企業顯性的倒閉潮。
實際上,中國政府也感到問題嚴重,因此,商務部也在反復研究。業界人士分析,一方面政府要緩解貿易順差的壓力,減少貿易摩擦;另一方面政府又要避免政策出得太急,企業沒有消化空間而傷害整個產業。
廣東省外經貿廳加工貿易處處長汪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經多次調查研究后已經形成一個共識,政策調整會循序漸進,給企業適應過程。但是汪濤強調,政策調整的產業導向是正確的。
■相關報道
厚街欲打造鞋業總部
從“生產基地”向“總部經濟”轉型,正是珠三角許多城市謀求的“變身”之路。
產業轉移在珠三角,早該不是新鮮的故事。
如果說持續的原材料、工資等成本上漲,是市場不斷向珠三角企業發出了信號,那么,一直以來政府導向給企業釋放的信息,是同樣的指向:珠三角的出路只有一條,產業轉型和升級是惟一的出路。
面對大量鞋企的遷出,東莞厚街鎮鎮長陳仲球表示,他并不為此擔心。因為目前轉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而核心的技術研發和采購貿易依然留在東莞。目前東莞鞋的產量仍占全國的1/4、全球的1/10,厚街的國際鞋業采購商超過1000家。
陳仲球說,政府目前正做的事,就是在厚街鎮打造一個亞洲鞋業總部基地。何謂總部?即新產品的研發中心,知識產權的開端,另外還是信息交流的中心,貿易訂單的中心和定價的中心。這個基地是為整個行業提供高端服務的,它不一定給你增加一個車間、一個工廠,而是給你增加品牌、增加核心競爭力。
在東莞,一些優勢的制鞋企業并沒有遷移。全球最大的女鞋貿易商、美國利威鞋業公司總裁查理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并不打算離開東莞,因為沒有一個地方產業鏈像東莞這么完善,而且這里的工人做鞋10多年了,都很內行,目前在全世界仍然是最好的地方。
從“生產基地”向“總部經濟”轉型,正是珠三角許多城市謀求的“變身”之路。
據了解,目前各城市也已確定基本定位,深圳發展高科技,廣州重點發展大型裝備制造業,惠州是能源及石化基地,東莞打造為先進制造業的總部基地,佛山則大力發展陶瓷裝備制造業和產業總部經濟、物流、會展、研發中心等現代服務業,“拒絕污染,做強陶都”。(南督)
■分析
千家鞋企倒閉供應鏈之傷
珠三角上千家鞋廠和協作企業紛紛倒閉,究竟是為什么?長江商學院的副院長鄭渝生教授認為,除了整體行業的不景氣之外,更關鍵問題還在于,中國企業對外熱衷于打價格戰,對內則熱衷于向供應商拼命壓價,最終導致了整個產業鏈的崩潰。“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低成本優勢依然存在。中國出口的產品即便提價30%,在國際市場上仍然具有競爭力,”鄭渝生說。中國上千家鞋廠的倒閉,并不是因為受到了海外競爭對手的沖擊,而在于中國企業至今的“自相殘殺”。
供應鏈管理的本質
經常被用來當作供應鏈管理案例的是戴爾。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電腦,但它基本上不生產任何電腦部件,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市場需求將這些零部件采購進來,然后組裝成戴爾品牌的電腦,并對那些客戶提供售后服務。本質上來說,戴爾是一家供應鏈管理商。“做公司就是做一個生態鏈,整個環境都要好,你才能好起來。不是大家斗來斗去就能夠斗好的,”鄭渝生說。
因此,供應鏈的核心關鍵詞就是合作。這種合作貫穿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其中最重要的是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而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大公司和供應商之間往往是利潤爭奪的關系,他們傾向于選擇成本最低的供應商,盡可能將成本壓到最低。
許多中國企業無法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來,這往往不是因為這家公司的能力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鏈的品質問題。鄭渝生說:“質量不在品牌公司手里,質量在供應商手里,它有千千萬萬的小供應商,它關心的是供應商不要賺我太多的錢,把成本降到最低。”
日本的豐田汽車是一個值得中國企業學習的榜樣。豐田汽車最早提出“供應鏈管理”這個概念,鄭渝生說:“為什么豐田汽車做得好?它說我汽車做得好沒有用,你變成我的供應商,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讓你做得跟我一樣好,你才能夠給我做供應商。”“中國產業升級必須創新,不僅是技術與品牌方面,還包括業務模式的創新,中國廠家必須改變價格戰的單向思維,因為中國的出口價格已經很低了,國際買家看重的不僅僅是價格,還有供應鏈的質量與穩定等多種因素,”鄭渝生說,“中國企業應該加強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在中國運用
鄭渝生說:“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品牌背后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中國企業想要在國際市場和來自別的國家的競爭對手競爭,和供應商的合作非常重要。但在中國,這種合作精神非常稀缺。鄭渝生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雙方之間缺少信任,將商場的競爭看作一個你贏我輸的競爭。“大家都知道,如果合作的話,這個餅就可以做得更大,為什么我們不愿意一起去做呢?是缺乏信任,缺乏一種共贏的意識。”
這種信任的缺乏還在于合作雙方之間沒有一種長期合作的關系。鄭渝生認為,很多企業還處于一種機會導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什么地方撈一下就撈一下”,其結果就是缺乏品牌意識,往往為了短期利益去犧牲長期的品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