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仍是外商投資熱土
2008-04-08 信息來源: 步云天地-環球國際商貿中心
???
“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作出這樣的重大判斷,不僅是對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標志著中國的開放和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事實上,當今世界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與中國的須臾不可分離。在《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中,美國人薩拉·邦焦爾尼描述了不用“中國貨”帶來的種種煩惱,“孩子們眼巴巴地看著“鱷魚醫生”、充氣游泳池、塑料光劍,掰著手指頭盼望這一年早點過去,他們就可以盡情地買中國的玩具了。”而這只不過是中國對于全球市場影響力的冰山一角。
更值得驕傲的也許還有下面這一串光彩奪目的數字:我國進出口總額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不到400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億美元,貿易規模世界排位第三;外匯儲備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70億美元躍升至2007年的1.53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國內生產總值則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4萬億元。
而這一切,在30年前是斷然無法想象的。但所有的歷史都有掀開新篇章的那一天,所有揭示未來的密碼也許早已隱藏在了最初的字里行間,在1978年那個作出改革開放重大決定的冬天,人們肯定已經聽到了不遠處春天的召喚。
交了學費的思路轉變
20世紀70年代末,封閉20余年的中國正面臨著許多發達國家再次產業結構調整的好時機,睿智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則已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生產力”上來,并提出了“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改革、開放”初步設想。
1984年5月,我國進一步開放了上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此后,對外開放的區域依次發展到沿江港口城市、內陸邊境城市,再到內陸省會城市,并逐步向西部邊遠地區推進。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則明確提出了“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要求通過對外開放帶動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較之在國內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而言,“入世”的成功則使中國更大踏步地融入了全球化進程。
當然,“數字”和“速度”并不是故事的全部。200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正式頒布,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現合二為一,利用外資政策由優惠傾斜轉向國民待遇,以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與此同時,一度被地方政府們趨之若鶩的招商引資也悄然變身為更具理性的招商選資,則提供了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另一種注解。
在“引進來”的過程中,政府思路的轉變顯得格外意味深長,而對身處市場最前沿的中國企業而言,他們在其中經歷的也許是更加殘酷的現實。
對外開放之初,為了大量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以及管理方法,“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被提了出來。但近年來,不斷有專家指出,在汽車、家電、機床等諸多產業,雖然基于“以市場換技術”戰略而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也逐漸暴露出自主研發能力薄弱及核心技術缺乏的弊端。更有人反思:我們的市場貢獻出去了,技術卻沒換回來,自有品牌也沒打出來,“以市場換技術”的美好愿望太天真了!
真正的核心技術,不僅是換不來的,也是買不來的,還得靠自主創新。中國企業已經為此交了足夠的學費,現在該到升級的時候了。
做“精明的投資者”
3年前聯想集團收購總資產4倍于己的美國IBM個人電腦業務,一些人擔心“蛇吞象”的聯想會否因為“消化不良而撐死”。事實令這種擔心顯得多余。最新出版的美國主流媒體《商業周刊》的封面報道題目叫“設計完美的PC”,用6個版的內容報道聯想最新一款的PC產品。有關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從北京中關村走出的這家中國企業,正在以跨國公司的身份被美國主流社會所認同。
對外開放初期,我國的政策主要是“引進來”,吸納國外的資金、技術等緊缺要素。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出國門。2001年,實施“走出去”戰略更被寫入“十一五”規劃,我國的對外開放也由偏重“引進來”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
毫無疑問,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版圖上,聯想是一個標桿。而在此領域最早“吃螃蟹”的,是國內的鋼鐵巨頭首鋼公司。1992年,首鋼集團斥資1.18 億美元收購了秘魯鐵礦公司,成為直接并購外國公司的第一家企業。
近年來,伴隨著財富的積累、實力的壯大,“資本魔方”成為眾多中國企業的新寵。從國家開發銀行入股英國巴克萊銀行,到中國投資公司以30億美元入股美國黑石集團的“大手筆”;從江西銅業公司與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收購加拿大北秘魯銅業公司100%股權,到今年2月剛剛宣布的中國鋁業宣布買入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2%的股份,以及工商銀行對南非標準銀行的收購。海外并購浪潮背后,隱含著一個重要的背景: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正在改變全球經濟活動的力量對比。
不過,麥肯錫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業兼并案中取得預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而在中國則有67%的海外收購不成功。專家提醒,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技術、品牌、產品質量、價格變化以及政治阻力等多重變數,必須保持冷靜。
2004年7月,TCL多媒體(TMT)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彩電業務,但這場購并因為心有余而力不足令TCL陷入了泥潭。2005年TCL集團共虧損17億元,2006年更是虧損19.32億元,直到2007年初,TCL還發出了退市預警。好在根據TCL集團(000100.SZ)近日發布的2007年度業績快報,依靠對主營業務的調整和控制成本,其終于實現全年扭虧為盈,即將摘掉“*ST”的帽子。
而海爾面對收購機會的冷靜,更體現出中國企業的成熟。
有分析人士認為,資金、信息和國際公關力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時較為突出的問題,而
而對于志存高遠的中國企業來說,在海外并購的時候更應該深思的問題是:“我要買什么”,而不是“你想賣什么”。就企業自身而言,海外并購的戰略選擇應是清楚的,機制設計應是可靠的。成為“精明的投資者”應該是中國企業努力的方向。
尋求全球分工體系新坐標
現在全球有超過1/3的家電產品在中國制造,中國生產了全球彩電中的50%、手機的50%、空調的70%、微波爐接近100%。
目前全球鞋業的生產規模約160億雙,2007年中國生產的鞋已占到全球鞋業生產規模的68%。
我國生產的紡織品、玩具、家電、輕工產品已成世界日用消費市場主導產品。而在“世界工廠”的榮光背后,自主創新能力弱、被固化在國際產業鏈低端環節的問題如影隨形。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中國已連續十一年高居世界反傾銷排行榜第一名。
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鞋廠由兩萬家迅速增加到三萬多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業。訂單數量的增長和落后生產能力的增長,帶來企業惡性競爭。而大規模、低價格的出口不僅引來了歐盟反傾銷的“大棒”,更擊垮了國內的中小制鞋企業。
據亞洲鞋業協會調查顯示:2007年,珠三角上千家鞋企在加工貿易的轉型陣痛中宣告關閉。“危機才剛剛開始。中國制鞋企業如果不實現產業升級,不改變價格戰這種落后的競爭方式,未來的危機將更為致命。”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秘書長王穎說。
在繼續與歐盟進行反傾銷訴訟的同時,奧康集團2008年初再次出擊海外,成為意大利知名品牌萬利威德的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并獲得萬利威德在全球的品牌營銷及運作授權。奧康的計劃是,一旦擁有了全球市場運作的成熟經驗,將直接把自己的國際研發中心設在意大利,完成研發、營銷的整合。單純的貿易輸出,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制造“襯衫換飛機”的尷尬地位,而利用現有的產業制造與營銷網絡優勢與國際品牌展開合作,也許可以開辟一條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化的新路徑。
事實上,改革開放30年來,有一批中國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現在他們的核心課題是如何提升全球化綜合運作能力。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企業由過去被動地接受全球分工,轉變為主動尋求自身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新坐標。
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的浪潮正席卷而來,而力爭在全球產業分工的高端價值鏈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國企業在下一個三十年的目標,更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