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避寒冬 鞋企西進
2008-06-02 信息來源: 步云天地-環球國際商貿中心
???? 這場東鞋西移運動如同候鳥遷移為了躲避寒冬一樣,如何過冬,成為眾多鞋企必須直面的問題。
沿海地區一些制鞋企業“西進”大軍的腳步,在2008年顯得更為頻密。而努力承接產業轉移的西部與東南沿海,因“一雙鞋”聯接得更加緊密。
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調整,重重重壓之下,“西進”是幾乎在零利潤邊緣掙扎的鞋企開辟出的一條新路徑。
要命的成本
眾多鞋企從去年開始,一直在體會“成本革命”的切身之痛。
“如今談及成本,不再是關系利潤多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繼續活下去的問題。”一位前來參加第四屆中國西部國際鞋業博覽會的鞋企老板道出他們正面臨的生死大考。
奧康鞋業制造有限公司今年專門成立了“成本小組”,目標就是對成本控制進一步細化。最終,公司采取了原材料量化使用、人力資源整合和辦公、生活小區的能源節約等措施,努力從每個環節壓縮成本。奧康生產部經理樊曼告訴《財經時報》,“今年的制鞋整體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而皮鞋零售價格卻沒有上漲,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往年的這個時候,中國鞋都溫州甌海工業區應該是一派繁忙的生產情景,但今年這里明顯冷清許多。
“其實企業不是沒有單子做,而是有單不敢接,一般接單都是提前幾個月或是半年,因為受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去年簽的合同還是7元多,現在就是6元多,搞不好賠得一塌糊涂,只能接些近期的單子。”溫州某鞋企業張經理告訴記者。“企業的整體成本比去年上漲了26%左右,其中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僅員工工資這塊就增加200萬元左右,其他大部分成本就是原材料、出口退稅、人民幣匯率等。現在很多制鞋企業基本都在苦苦維持,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晉江茂泰橡塑廠的一位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漲,橡膠的成本在14000元/噸至16000元/噸的區間波動。雖然波動范圍只是2000元/噸,但這對已經利潤很低的制鞋企業影響卻很大。”
“成本上漲的太快了,企業抗風險能力已經非常弱,只要出現一點意外,企業就有關門的可能,因此企業做單都小心翼翼。”這位入行20多年的鞋企老板,不愿面對昔日輝煌的鞋業走向沒落的現實。
有資料顯示,僅溫州甌海區就有將近1/3的中小鞋企倒閉或者慘淡經營;還有1/3的鞋企保本經營,另1/3也僅有微薄利潤。
西部投資洼地
制鞋業,對東部沿海來說已成雞肋,但中西部城市卻把它看成是香餑餑。制鞋業不但能帶來龐大的就業人群,而且具有強大的產業帶動作用。四川、重慶等地官員察覺到這是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大好時機,不斷游走東南沿海地區,“東鞋西移”的腳步聲越來越急促。
今年4月,重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主動出擊,到東部沿海城市招商引資。
5年前的重慶璧山縣還是一片荒山,現在卻已廠房林立,“中國西部鞋都”已初具規模。
璧山縣副縣長朱朝陽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目前璧山縣共有鞋企1300多家,年產皮鞋6000多萬雙,年產值達45.7億元,預計在3至5年內,年產量將突破1億雙,年產值將突破100億元。
“中國西部鞋都的成功運作以及西部鞋業的繁榮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歸功于西部的成本優勢。”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分析道。對于目前單純依靠成本生存的中國鞋業來講,西部具有絕對的土地、能源、交通運輸、勞動力等優勢。據估算,與東部沿海相比,在重慶璧山每生產一雙鞋企業可節省20%的成本。
四川佳匯物流公司負責人李昆告訴《財經時報》:“重慶有著得天獨厚的港口以及長江黃金水道低成本物流的優勢。西部企業出口物流成本約占產品總成本的20%,而水路運輸的費用僅為公路的一半、鐵路的1/3.”
據悉,重慶寸灘保稅港區已進入申報階段。保稅區建立后,外貿出口產品不用再到上海報關出口,直接從重慶走水路,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告訴記者,西部地區畜牧業發達,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牛羊豬等生皮資源,長期以來這些生皮被長途運輸到東部沿海地區加工成皮革,再輸送給東部的皮鞋生產企業。這種“皮在西、鞋在東”所導致的成本,“東鞋西移”之后則完全不存在了。
西進運動
5月18日,一直將工廠設在廣東及浙江等東部地區的巴西鞋業巨頭派諾蒙公司也走進了重慶璧山縣。此次投資1.6億元建了8條國際標準制鞋生產線,計劃年產鞋450萬雙左右,東莞多家為派諾蒙配套加工的鞋廠也隨之遷移至此。
璧山縣副縣長朱朝陽介紹,除了派諾蒙公司外,璧山目前還與8家一直在東部投資的臺資企業商談,這些臺資鞋企年產量在500萬雙以上。進駐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的企業,除享受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外,當地政府還專門為一些知名的規模企業制定特殊優惠政策。對出口加工貿易企業來說,雖然在西部的物流成本比東部高,但把用地、用工等成本加起來,西部綜合成本還是比東部低。
“1985年中國生產鞋子16億雙,1995年達到了57億雙,2006年達到了90億雙,鞋子生產數量不斷被刷新,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鞋業制造基地和最大鞋類出口國。” 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在談到制鞋企業的發展時說,“制鞋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制鞋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轉移。”
“奧康之所以選擇璧山,應該是順應了中國鞋業由東向西轉移的趨勢,迎接來自國內國際競爭戰略性調整的結果。”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告訴《財經時報》。
目前由于外貿受阻,不少鞋企紛紛轉內銷。據了解,東莞鞋業的三大巨頭裕元、興昂、華堅,目前都在雄心勃勃地創立自己的品牌搶攻內地市場。在這場內銷戰役中,西部市場無疑成為兵家逐鹿之地。以奧康集團重慶紅火鳥鞋業為例,每年有700余萬雙皮鞋從璧山銷往廣袤的西部市場。
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皮革貿易交易中心近日也將投入運營,立足重慶,輻射四川、貴州、云南等周邊地區,為鞋業內銷開發西部市場提供了便利,也促使重慶鞋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條不斷完善。
“這場東鞋西移運動如同候鳥遷移為了躲避寒冬一樣,中國鞋業寒冬已經來臨,如何過冬,成為眾多鞋企所直面的問題。” 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