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楦各種點的標定位置圖文教程
2016-09-21 信息來源: 廣州鞋業(yè)商會
楦體上的“三點”是指楦底前端點 J 1 、楦底后端點 A 1 、統(tǒng)口后端點 A 0 。一般用手卡法結(jié)合目測法來標劃,也可用劃盤針來標劃。
所謂“三點一線”,就是楦底前端點、后端點和統(tǒng)口中心點(或統(tǒng)口后點),這三個點同處于一個平面時,連成一條平面封閉曲線的過程。
一.標定楦底前、后端點
( 1 )左手握楦法
( 2 )右手握筆法
( 3 )要求:鞋楦前尖與指尖對齊,兩手卡住鞋楦之后,讓右手無名指和左手食指的指尖,連同楦底前端邊棱同時接觸工作臺(桌子)邊棱,保證兩個手指懸空的長度相等。
( 4 )手卡鞋楦前端中點
( 5 )手卡鞋楦后端中點
2 .標定鞋楦的統(tǒng)口中點 統(tǒng)口中點包括統(tǒng)口后端中點 A 0 ,簡稱統(tǒng)口后點;統(tǒng)口中心點 K x ,簡稱統(tǒng)口心點;統(tǒng)口前端中點 K 0 ,簡稱統(tǒng)口前點??梢愿鶕?jù)需要靈活選定。
( 1 )手卡法標定統(tǒng)口前后端中點
( 2 )標定統(tǒng)口中心點
3 .用劃盤針標劃“三點一線”
4 .手工分段標劃“三點一線”
( 1 )左手握筆法
( 2 )右手握筆法
( 3 )劃楦面曲線 目測法: 劃楦面曲線,此時需要在楦面上,先找出統(tǒng)口前端點 K 0 和背中線 J 1 K 0 的中點 P 0 ,做為輔助點使用。然后,借助于布帶尺連接 J 1 、 P 0 、 K 0 三點,得到楦面背中線;連接 K 0 、 A 0 兩點,得到楦面統(tǒng)口線;連接 A 0 、 A 1 兩點,得到楦面后弧線。
( 4 )劃楦底軸線 目測法:劃楦面軸線,此時需要借助于布帶尺,連接 J 1 、 A 1 兩點,即可得到楦底軸線。 不論采用哪一種方法確定的“三點一線”都必須進行檢查,保證其準確無誤。
二 標定鞋楦各部位點
楦體由楦面、楦底、統(tǒng)口三部分曲面組成,楦面與楦底的相交線叫做底邊沿線;楦面與統(tǒng)口的相交線叫做統(tǒng)口線,這些都是楦體本身自然存在的曲面和曲線。
通過前面三點一線的標劃,在鞋楦上分別得到了背中線 J 1 K 0 、楦底軸線 J 1 A 1 、后弧線 A 0 A 1 、統(tǒng)口線 K 0 A 0 四條曲線,由這四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叫做鞋楦的縱剖圖。將它所在的平面叫做縱剖面,這個縱剖面將鞋楦分成了內(nèi)、外兩部分,分別叫做內(nèi)踝和外踝。
將人腳各特征部位和關(guān)節(jié)點,在楦底軸線上的對應(yīng)位置叫做部位點,包括后弧線上的后身凸度點(也叫后弧凸點),用字母 A 3 表示;在楦面背中線和統(tǒng)口邊沿線上與各部位點相對應(yīng)的點叫做標志點,用角碼 0 以示區(qū)別;
在楦底邊沿線上與各部位點相對應(yīng)的點叫做邊沿點,位于外踝邊沿線的用角碼 1 區(qū)別,位于內(nèi)踝邊沿線的用角碼 2 區(qū)別。 1 .計算各部位長度 某部位長度 = 腳長×該部位腳型規(guī)律 - 后容差 公式中,腳長指中等腳長,即男子 25 # ,腳長 250 ㎜;女子 23 # ,腳長 230 ㎜;兒童 18 # ,腳長 180 ㎜。后容差的數(shù)據(jù)是:男子 25 # ,后容差 5 ㎜;女子 23 # ,后容差 4.5 ㎜;兒童 18 # ,后容差 3.5 ㎜。 注 成年男、女一型時,常數(shù)取 57.5 ㎜ ;
兒童一型時,常數(shù)取 11.5 ㎜ ,每增加一型,常數(shù)增加 7 ㎜ 。
標定楦底軸線上各部位點
用布帶尺自楦底后端點 A 1 起順楦底軸線 J 1 A 1 向前測量,并一次性地標定出踵心部位點 Z 、外踝骨中心部位點 B 、腰窩部位點 C 、跗骨凸點部位點 D 、第五跖趾部位點 E 、前掌凸度部位點 F 、小趾端點部位點 G 、拇趾凸點部位點 H 、腳趾端點部位點 I 。 3 .在后弧線上標定后身凸度點
( 1 )計算楦體后身凸度點(也稱后弧凸點)曲線高度 A 1 A 3 后身凸度點曲線高度 = ( 2 )用布帶尺自楦體后端點 A 1 起,順后弧線向上測量,標劃出后弧凸度點 A 3 。
三 標定鞋楦各邊沿點和標志點
(一)標定坐標的確定
1 .確定鞋楦踵心墊高數(shù) 使楦底的前掌凸度部位點 F 位于接觸面的正中間,然后用直尺頂端頂住踵心部位點 Z ,尺邊垂直于工作臺邊緣,視線垂直于工作臺面讀出的數(shù)據(jù),就是該鞋楦的踵心墊高數(shù)據(jù)。
2 .標定坐標的確定 基礎(chǔ)坐標:楦底前掌凸度部位點 F 著地,后跟墊上踵心墊高時楦體所處的狀態(tài)。 后蹺坐標:楦體前掌凸度部位點 F 與楦體后端點 A 1 之間的連線。 平均坐標:基礎(chǔ)坐標與后蹺坐標的平分線位置。
( 1 )標劃楦體前部各點應(yīng)選基礎(chǔ)坐標 楦體前部包括腳趾端點、拇趾外突點、小趾端點三個部位。采用基礎(chǔ)坐標即在鞋楦的踵心部位墊上踵心墊高之后,標定的邊沿點和標志點,正好是運動中的最前位置。
( 2 )標劃楦體后部各點應(yīng)選后蹺坐標 楦體后部包括外踝骨中心部位、腰窩部位、跗骨凸點部位、第五跖趾部位四個部位。其中第五跖趾部位是一個活動關(guān)節(jié),其余都是固定關(guān)節(jié)。因此這些部位的邊沿點和標志點的標定位置,不受鞋楦蹺度的影響。按照標定原理,都應(yīng)該在垂直與后蹺線的狀態(tài)下標劃。
( 3 )鞋楦后蹺對前掌凸度標志點位置的影響 一般平跟皮鞋的后蹺角度都在 10 °以內(nèi),所以前掌著地點基本上在前掌凸度部位點 F 處,這時不論是標劃標志點還是邊沿點都不會有什么影響。所以,對于前掌凸度標志點的準確位置影響也不大,一般采用基礎(chǔ)坐標來標定即可。 當后蹺角度增大到 15 °~ 20 °為中、高跟時,腳的后跟抬高的幅度就會大得多,這時人體重心必然前移,使前掌凸度標志點的位置隨之前移。另一方面,腳上的肌肉和韌帶需要通過收縮和牽引來維持人體平衡,這又會使前掌凸度標志點的位置向前移動。而這種前移運動,會使人腳的前掌和地面(即鞋內(nèi)底)之間形成一定程度的阻力。
所以,這種移動并不是正交性的,而是蹺度的抬高幅度大于前掌凸度標志點的前移幅度。 可見,確定中跟和高跟皮鞋楦前掌凸度標志點的位置,必須采用平均坐標作為標定的軸線。
(二)標定各邊沿點
1 .豎位標定法
( 1 )用劃盤針標劃楦面前部各邊沿點的操作方法。
( 2 )用劃盤針標劃楦面后部各邊沿點的操作方法。
2 .橫位標定法 所謂橫位標定法,就是用三角板等簡易工具來標劃楦底各邊沿點的方法。
其操作要領(lǐng)有以下幾點。
( 1 )左手握楦法
( 2 )用三角板確定基礎(chǔ)坐標
( 3 )劃鞋楦前部一側(cè)的邊沿點
( 4 )標劃鞋楦另一側(cè)的邊沿點
( 5 )用三角板確定后蹺坐標
( 6 )標劃鞋楦后部各邊沿點
( 7 )將楦底上的邊沿點分別轉(zhuǎn)移到楦面的邊沿上,逐個標劃到楦面上即可。
(三)標定各標志點
1 .豎位標定法
( 1 )用劃盤針標劃楦面前部各標志點的操作方法。
( 2 )用劃盤針標劃楦面后部各標志點的操作方法。
2 .橫位標定法 楦面各標志點分別在背中線 J 1 K 0 、統(tǒng)口線 K 0 A 0 、后弧線 A 0 A 1 上標定。采用這種方法,同樣必須確定前、后的各種坐標,在這些坐標的基礎(chǔ)上標劃才能符合標劃原理。
( 1 )畫平行線:在工作臺上平鋪一張紙,在上面畫一組相互平行的直線,其間的距離隨意。
( 2 )確定橫位坐標:按各點的標劃原理,處理鞋楦的踵心墊高的有或無以及多少的問題。將鞋楦按坐標種類安放在楦面上,讓背中線、統(tǒng)口線和后弧線,在垂直與紙面的視線下與紙面上平行線中的任意一條直線重合。
( 3 )用三角板描劃各部位標志點:用三角板的短直角邊線,分別瞄準楦面上的各部位邊沿點,長直角邊與紙面上平行線中一條重合或者平行,尺面略倒向楦體;右手拿筆靠在三角板的短直角邊上,并于尺面垂直,移動鉛筆,在鞋楦的背中心上標劃出與邊沿點對應(yīng)的標志點。
( 4 )檢查各標志點的準確性:將三角板的直角邊豎起來,分別瞄準各邊沿點和標志點進行調(diào)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