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分多秒鞋類生產信息化進程持續加速
2010-11-10 信息來源: 東莞鞋材網(東莞市鞋材行業協會)
進程持續加速
中國擁有大量鞋類的生產企業、品牌經營企業、國外來料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的存在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鞋類產品生產基地,世界各地的商店商場里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身影。中國鞋業在國際上占有相當分量的比重,中國生產的鞋類產品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出口占全球貿易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是,由于生產模式較為傳統,從事的是產業鏈上的初始部分,雖然產量龐大,但對國內眾多的制鞋企業來說,長遠發展并不樂觀。信息化管理戰略和其它戰略一樣,是企業業務發展戰略的延伸,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新經濟時代提升制造業企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傳統模式逐漸喪失優勢
制鞋業作為傳統的制造行業之一,存在著勞動力密集、管理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的問題,生產的產品款式成百上千,每種款式又要生產不同的碼數,單款鞋子訂單的批量并不大。在生產管理上,也十分的復雜。
一個制鞋工廠的生產能力主要包括成本、品質和生產周期三個方面。制鞋業的生產過程一般分為樣品開發、業務溝通、采購、倉庫、生管、裁斷、備料、針車、成型及成品出貨等。在這個流程中,信息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如何把握當下的潮流,生產出適合市場銷售的產品十分重要,如果信息流通不暢,就會造成反饋周期加長,無法一次性滿足客戶需求,頻繁更改打板,造成生產資源的浪費和生產成本提高,將會為鞋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壓力。
在現在這個追求個性化的時代,為了適應季節及款式的快速變化,制鞋業幾乎都面臨著產品的生命周期和生產周期不斷縮短、部門間重復勞動嚴重、物料管理成本過高、批號管理困難、信息反應滯后等問題。
就國內制鞋行業的現狀看,很多領先的大企業擁有龐大的銷售終端客戶群,單純依靠以前傳統的信息處理模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需求了。信息滯后給企業帶來了諸多問題:庫存逐年增長;庫存產品分布不均,好銷的市場往往斷貨,不好銷的市場庫存積壓卻不知道如何處置;整個市場好銷的產品信息反饋回集團,再經確認、生產、下貨,已經過了銷售季節;死戶、呆賬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企業不能及時獲得市場信息,銷售管理落后,銷售信息滯后。經營信息包括了銷售數量、進貨數量、退貨數量、價格、品種規格、費用等。提高銷售管理的關鍵是讓銷售網絡上每個節點的的每日經營信息的反饋速度加快。當市場變化頻繁時,只有通過及時把握銷售通路的流速/銷售能力、當前存貨,快速推算其補貨需求,第一時間安排補貨及其相關的后續業務工序,才能保證所有銷售通路的最大走貨潛能,才能在提高周轉速度的同時,提高銷售能力和資金利用率。
信息化進程成為行業風潮
對于很多做外貿起家、后轉為做內銷品牌的中小型民營制鞋企業而言,通過信息化建設來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是其能持續保持旺盛發展前景的唯一通路。改革的過程會及其艱難,是一次自上而下、從領導層到生產線的全面提升,更是經營理念的一次更新,但經過一系列信息化之路的改革后,企業必定會擁有更廣闊的前景。
而一些大型的制鞋集團早在金融危機前,就已經開始信息方面的進化:往往先建立起一個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對原有自動化立體倉庫進行改造,與自動化立體倉庫配套的分銷系統有條不紊地推進。依靠這套系統,能更及時掌握倉庫的倉儲信息,當經營信息上的變化回傳后,生產線能及時做出調整,倉儲也會跟進進行相應的出入貨品。分銷系統全面實施后,可以使產品存貨率下降三十至四十個百分點,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成本也隨之得到了節省,資金周轉加快,效益自然也會大幅增長。
信息化的進程,已經成為席卷整個行業的一股風潮。2009年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鞋業博覽會的主題就定位在“攜手信息化,打造卓越制鞋業”上,旨在引導本土企業正確推進信息化管理進程和提升本土制鞋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鞋業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全球信息化進程的發展,也給東莞的鞋業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傳統產業的東莞鞋業,更需要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加快進度,以適應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東莞鞋業要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需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管理、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人力資源的開發、分銷系統的建設、產品開發的提升等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要做到這些,就離不開企業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