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機行業困境中的反思,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2010-11-10 信息來源: 東莞鞋材網(東莞市鞋材行業協會)
2009年已經離我們遠去,鞋機行業度過了一段汗水澆鑄的艱辛歷程。早在2008年,鞋機行業受制于成品鞋訂單萎縮的因素已經呈下滑趨勢,但在2009年,毫無起色的低谷態勢使得大量鞋機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瀕臨倒閉的邊緣。對于訂單的爭奪真正達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內部的競爭猶如火上澆油,更加慘烈。
一組統計數據表明了鞋機行業2009的艱難處境:倒閉的企業有10%左右,大部分企業業績同比下滑20-30%,只有3-5家企業在2009年同比穩住了銷售業績。那么造成這種局面的真正原因何在,鞋機市場的具體情況究竟如何,新一年是否能迎來轉機?成了每個鞋機行業從業者以及專家要面臨的課題。
金融危機下的遭遇與自救
2009年,鞋機行業面臨的產權糾紛逐漸增多,國內的幾大鞋材交易基地,像廣東、溫州、福建等地的鞋機企業都有這樣那樣不利的消息傳出。國內鞋機行業一直都存在著技術研發落后,產權不清晰,模仿抄襲嚴重等現象。在行業快速發展市場繁榮的時期,大小企業都有單可做、有利可圖,而忽視了品牌的維權。但在危機時期,訂單量驟降,此時,因為仿冒、侵權等問題讓企業榮譽形象受損,企業的感覺就會更加敏感,如果投訴勝利還可以有一筆可觀的賠償,于是鞋機紛紛踏上維權之路。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鞋機行業創新的速度也開始減退。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鞋機企業本身在2009年的利潤降低,投入在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的資金極其有限。二是作為鞋機企業主要客戶的成品鞋廠受制于訂單減少,業績不佳,對于新的鞋機產品興趣索然。面對危機,收縮自保成了鞋機企業普遍采取的戰略:首先是宣傳方面,在渠道鋪設、廣告投放都減少了投入;在參展方面,盡量降低成本,同以前逢展必去的境況相左,只挑那些影響力客戶流動量大的展覽參加;企業的規模也有步驟地縮小,一些分公司被撤銷,減少銷售人員,這也成了企業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還有一些鞋機企業開始接受相近行業的業務來做,嘗試跨行業運作,有的企業轉而生產裁斷機,為汽車做配套設備,生產模具。還有規模稍大的企業生產鉆石加工設備,拉鏈設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整體而言,不是每個鞋機企業都有能力去從事這樣的跨行業運作,對那些跨行業運作的企業而言,這也不過是為渡過金融危機而行的權宜之計。
很多鞋機企業成立比較晚,在市場存在的時間集中在五至八年,正處在一個半新不老,不上不下的階段。因為成立較晚,很多鞋機企業尚未站穩腳跟,關鍵是客戶資源存在缺陷,同很多客戶沒有達成長期緊密的關系。在金融危機的襲擊下,有限的客戶一旦下單不足甚至停止下單,這些準備不足的鞋機企業,就會顯得捉襟見肘起來。即使擁有的大客戶,也會存在著崩盤的隱患,一旦大客戶倒閉或訂單銳減,資金鏈突然中斷,其他籌集資金的方式遇阻,也會有倒下的危險。
相比而言,一些在行業內生存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鞋機企業,由于普遍成立較早,客戶關系較為牢固,而且深植于鞋機行業,即使出現業績下滑的情況,也不至于虧損過多。加之企業負責人對于行業投入多,感情深,不會輕言放棄。這些企業09年同比銷售額大多下滑20-30%。這種情況在業內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很多生產行業里的冷門產品成為2009年鞋機行業內的意外之喜,因為產品較為偏僻,競爭的壓力小一些,讓他們免除了其他同行的擠壓,得以取得較為穩定的業績。生產特殊縫制設備的企業,以及創新能力突出的福建幾家鞋底機器生產企業正是受益于此。
變革與轉型:鞋機行業的突圍之路
鞋機企業的變革其實已經悄然開始,在行業內部嘗試著新一輪的產品變革,雖然擁有這種能力的企業數量不多,但對于鞋機行業來說,也是一股推動的勢力。一些有眼光有魄力的企業已經把自己的資源放在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效率上來,從意大利、西班牙、巴西、俄羅斯請回制鞋專家。經過長達20年的蓬勃發展,生產低質的地攤鞋,靠廉價勞動力來維持利潤的時代正逐漸終結。
客戶對鞋機企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設備,而是希望能一站式地購入整條制鞋流水線,這對鞋機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除了要研發、掌握相關技術,對企業的整體運作也提出了更高更系統的要求,科學的管理,相關配套政策的制定,信息的收集等等,對于企業的整體實力而言,也是一次提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鞋機企業也面臨著數字化的要求,以前那種一條生產線上擠滿了操作工人的場面將不復存在,新的電腦皮革排版切割系統、電腦全自動釘紐扣機系統,第三代全新電腦鞋楦生產系統等技術的全面升級,使得成品鞋的生產步入數字化階段。但在制鞋行業內推廣數字化鞋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是相關人才的培養,運用數字化鞋機需要的人才不僅要精通電腦,而且需要對制鞋業有專業的知識,兩個學科的交叉人才將會成為未來制鞋行業內趨之若鶩的精英。
大方向上,鞋機行業正由以前產業的基礎部分向產業的高端爬升,在細節上,鞋機從一個工位向兩個工位轉變,半自動鞋機向全自動鞋機看齊。鞋機企業要在有限的能力內,不斷完善產品本身的品質。
鞋機行業正處于一個轉型期,企業之間比得就是看誰能抓住時機,加大力度,率先完成轉型,就能在市場中占有先機。轉型的快慢主要取決于投入的研發資金是否充足。從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鞋機產品由低端走向高端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高端鞋機的研發及推廣需要充足的研發資金做后盾,從而占據市場制高點,那些只是一味復制、模仿過活的企業,追逐的是眼前的蠅頭小利,很難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除了資金,人才、技術的積累也很重要,作為技術研發的準備和主要承載者,相關人才的招攬是制勝的先決條件。
雖然金融危機使企業舉步為艱,但產品質量與企業信譽仍然是重中之重。危機下鞋材行業面臨的狀況帶給很多思考,更考驗了一個企業的實質生存、競爭能力。金融風暴的沖擊下,那些積淀不夠深厚、準備不夠充足的企業,便紛紛成了風暴下的犧牲品。金融風暴洗刷了市場,極大地壓縮了原有市場中充斥著的泡沫空間,以前靠倒賣、貼標加工的單位更是被逼入了死胡同,無路可走。大浪淘沙后,對那些 重視品質、強調服務的企業來說,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正是金融危機,讓購買者在選購時就特別重視供應商的綜合實力及聲譽,回歸到理性消費的正確軌道上。???
回暖的經濟給鞋機企業帶來了久違的希望,經過新一輪的市場洗牌,優勝劣汰后,新的鞋機布局也將現出雛形。因為市場有限,訂單有限,激烈的競爭并沒有結束,有遠見的鞋機企業還是應該早早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