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眼中的珠三角"引深思 珠三角品牌形象該如何打造
2013-03-01 信息來源: 廣州市白云區鞋業皮具商會
羊城晚報記者 王曉云 賴逸秀
2月22日,羊城晚報《珠三角新聞》隆重推出《國人眼中的珠三角》四個整版的巨幅調查,專門針對未到過珠三角但知道珠三角的群體,采集這些“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群體對珠三角的印象與觀感。
報紙出街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對于其中的觀點與看法,點頭稱是者有之,不以為然者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人稱珠三角被“妖魔化”了。
眾說紛紜,彰顯珠三角的復雜與奇妙;觀點對立,恰恰證明珠三角在國人心目中就是“難以說清”的一塊地方。珠三角眼下面臨“形象塑造”這一難題。
在專家眼中,珠三角應該如何打造品牌形象?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又是什么?該如何應對?
品牌形象已不如從前
在記者調查過程中,大多數外地受訪者對珠三角的概念比較模糊,不知道何謂“珠三角”,其中不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公務員、銀行職員、律師、醫生、教師、企業管理人員等。幾乎沒有人能準確說出珠三角地區所包括的9個城市名字,能列舉出四五個已算難得,甚至有受訪人將香港、湛江、廈門、汕頭誤認為是珠三角。
28日,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主任馮勝平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并不奇怪,從研究中心做過的調查來看,對珠三角概念的印象和了解,不僅外地人外省人概念模糊,連廣東人自己也有近半是不清楚的。
“廣東省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專家庫”中的社會管理類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鄭方輝說:“上世紀90年代以前,珠三角更多的是地緣上的概念。目前珠三角的地域范圍要寬泛許多,包括9個地市。因為毗鄰港澳,又率先改革開放,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鄭方輝毫不諱言:“隨著內外環境改變,主要是國家發展戰略調整,長三角等地區后來居上,珠三角‘品牌’形象不如從前,這是正常現象。”
莫讓外人期望變失望
在被調查者印象中,珠三角“治安亂生恐懼、吃野味受不了、污染重難幸福、講白話有隔閡”等。基于這些“壞印象”,很多人“逃離”珠三角,選擇奔赴長三角或留在家鄉。
“無論如何,羊城晚報的報道給珠三角提了一個醒。”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珠三角是廣東的縮影,傳統上看,珠三角人以務實為主,低調、不張揚,不太擅長形象方面的打造,只做不說。外地人的印象有些是偏差有些是誤解,之所以存在,和宣傳不夠也有關。
“來珠三角的每一個人都心懷期望,作為政府,如何滿足他們的期望,必須在管理上做好,這是‘期望管理’的問題。”
林江說,政府做不好,人家自然心生失望,就離開,他們再把這種“負面”印象帶給親友,慢慢的,形象就不好了。
全民動員宣傳珠三角
熱議中,有網友建議:設立一個“珠三角管理局”統一處理珠三角的問題,是否可行?
“設立專門管理局不現實。”馮勝平認為,可以建立一種協調機制,比如9個市的宣傳部長聯席會議,讓珠三角的宣傳互動起來。
鄭方輝卻認為,不需要專門針對珠三角進行品牌宣傳。“這些年,不少地方政府在主流媒體上推介當地,類似于一種品牌推廣,主要目的一是招商引資,二是提升形象。然而,珠三角是跨地市的區域,誰來宣傳,宣傳什么,很難進行體制性協調。”
鄭方輝進一步表示:“區內任何一個市、區或者鎮街的形象,都是珠三角‘品牌’的一部分。當然,也無須成立珠三角管理局,不能用行政方式來推廣一個跨地市的區域,或者說,這與現行體制相悖,更與市場經濟規則相背離。”
林江則提出,珠三角需要加大宣傳力度,需要全民動員,每個生活在珠三角的人都有責任維護珠三角的形象。“珠三角‘不好’,對每個人都沒什么好處。”
起步早有弊端須糾正
2011年8月,珠三角改革發展研究院成立,成為廣東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智囊機構。
珠三角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丘海雄認為,珠三角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發揮早先發展形成的優勢、克服早先發展帶來的弊端”。
“珠三角發展早,有自己的優勢——工業化步伐邁得快,制造業發達。但是,珠三角早年是靠自己摸索做的,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長三角起步晚,能參照珠三角的經驗,規劃更有序。”丘海雄說,目前,廣東的國內經濟第一大省地位已受到威脅,“我們要快速糾正早年發展帶來的弊端”。
鄭方輝說:“事實上,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是區域性問題,而是體制性問題,可以考慮重組珠三角地區的行政區,為區內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廣東原先的‘珠三角——東西兩翼——山區’的三極發展格局,已演變為‘珠三角——東北西’兩極格局,中間斷層了,生產要素不能自然銜接,這才是目前面臨的問題。”
在馮勝平看來,珠三角最大的挑戰是思想和觀念問題。他提出,“無論是政府機關、各企事業單位還是家庭、個人,都要培養‘終身教育培訓習慣’,只有秉承持續學習的精神,才能持續發展。”
網友眼中的珠三角
反響追蹤
羊城晚報訊記者賴麗思報道:“國人眼中的珠三角”大型調查報道出爐后,經各大微博以及論壇轉發,引發眾多網友熱議“自己眼中的珠三角”:
話印象:冬天也開花
@徐王月:珠三角都是花很多的城市,街道還比較干凈,吃的也不錯,還記得紫荊花飄落一地的美景,在12月的冬季也只有廣州等地才有此景。
話飲食:早茶不重樣
@鬧鬧n昭昭:在珠三角待過兩天,那里的人不是正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早飯和早茶可以一直吃到中午,最關鍵的是,就這樣吃,人卻都很瘦。
話粵語:應保留特色
@Jenny-Yu:在說到央視采訪廣東人都用粵語說的這個問題上,個人覺得無妨,粵語本就是我們的母語。而且隨著普通話的普及,現在廣東很多年輕一代的普通話已經說得相當了得了,每個地方都應有每個地方的特色呀。
話文明:不只是沾光
@闕道華:珠三角文明程度遠高于外人想象,它的發展是有內在文明邏輯的,不是以前很多人理解的只是沾改革開放政策的光。
話經濟:先富帶后富
@LAUKAM_劉錦:現在不僅珠三角富裕了,長三角也發展起來了,甚至一些內陸城市也在發展初期了。對于以后珠三角的發展,我覺得經濟發展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話生存:賺大錢太難
@重口味豪哥Excalibur:看了羊城晚報關于珠三角的專題報道,我真覺得在珠三角生存難,賺大錢更難,房價越來越靠近廣深,讓我這等平民情何以堪?近萬月薪成為有些人來珠三角工作的必要條件,否則不如到長三角。(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