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機器換人”帶來的陣痛和后遺癥
2014-09-25 信息來源: 廣東騰譽龍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機器上崗”,是否意味著工人“下崗”?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機器人所替代的大部分是簡單勞動,而且是勞動力市場供應最短缺的部分。
將“人口紅利”轉化為“機器紅利”已是大勢所趨,在這場變革中,人成了關鍵因素,“機器上崗”,是否意味著工人“下崗”?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機器人所替代的大部分是簡單勞動,而且是勞動力市場供應最短缺的部分。
“機器換人”,紅利顯現
“將程序輸入電腦,電腦根據要求實現自動化生產。”在泉州南星機械公司,工人正在操作鞋面編織橫機,這款機器打破了傳統的工藝,一次編織成型,實現無接縫。而且,還可以極其精確地控制局部松緊度、款式、花型。
“以前要不停地來回走動,現在只要坐著,盯著控制屏。”操作工陳冬升說,作為熟練工經培訓后,小陳重新上崗,工資也漲了不少。
“原來一個人可以看管一臺,現在一個人可以看管三臺。”在福建晉江市力達妙手機器人公司內,1臺與餐具機配套的取送料機器人正在工作。在翻飛20秒間,機器人便完成了取放料動作。
“一次性投入較大,這是企業是一個挑戰,但對長遠發展有利,工人減少,但產能卻提高了!”在采訪中,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均表示對“減員增效”滿意。
泉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說,越來越智能化的設備將為企業帶來更高的質量保證,創造更高的生產效率,并提高生產的安全性,這是新機械裝備給泉州制造帶來的新“紅利”。
記者了解到,許多企業在面對用工難的情況下,實施了“機器換人”,而這一舉措得到很好的回報:產品質量與生產穩定性、標準化程度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貢獻率提高。
“一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可以拋光款式相對較簡單的水龍配件共計300個,一個機器人每天可工作24小時,工作量是工人的3倍,1個工人可以看管兩臺機器,一個機器人正常可工作10年。”南安一家水暖企業的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一個工人每年的各項支出在10萬元左右,如果工作10年就是100萬元,而一臺智能機器人的支出與此相當,工作量卻抵得上人工的3倍,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工傷及其他意外的花費。
據了解,“機器換人”帶來的高效生產、次品率降低、人工費用減少等優勢顯現,在這場“運動”中,政府有關部門成為推手,泉州市經貿部門扶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規模以上企業實施技改項目購買由本市生產的“數控一代”設備,在按設備總投資額的5%比例給予補助的基礎上,再增加20%的補助,最高補助金額從原來的100萬元增至120萬元。
“人機磨合”的陣痛
最近,海爾裁員新聞頗受職工關注。海爾裁員16000名,據說是引進了機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崗位操作,這讓工人們感到了職業壓力和生存危機。“使用智能機器,我們也許就要下崗了。”在泉州一家鞋業企業打工的四川籍農民工陳明說。在這場生產智能化“革命”中,不少人擔心職工的權益問題,就在此前,浙江天臺縣便發生一起“機器換人”的勞動糾紛。
“機器替代作用不可能一步到位,技術也需要不斷地適應,比如先替代20%人力,再替代50%直至100%。況且就算全部采用機器人,也需要人工的操作。”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引進智能機器的同時,也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那就是操作機器的工人沒有。連續招了幾個人沒招到合適人選,最終還是從自己企業中挑選了一些工人進行培訓。”南安市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在實施機器換人中,“人機磨合”成為一大問題。
數據顯示,福建技工工人不足,職工中,普通工和熟練工占57.0%,初級技工占18.1%,中級技工占16.2%,高級技工占4.4%,技師占2.4%,高級技師占1.9%。有技術等級的工人占職工總數的43%,這一結果雖然高于第六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29.1%的全國水平,但初級技工以下技能的職工仍占較大比例,高級工明顯不足,職工技術素質偏低,結構性不適應問題突出。
“老員工是企業的財富,用機器換下的工人,我們會讓他們轉崗,企業要想長遠發展,離不開忠誠的員工。”南安市一家水暖器材生產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機器人替代的只是重體力工作,但同時也創造出機器人設計、生產、安裝、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崗位。”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大多是因為招不到工人而不得不為之。業內人士也指出,不必擔心機器人帶來工人“失業潮”,多數制造行業里機器人密度還很低,到真正與工人“搶飯碗”的時候,我國的勞動力數量早已降低。一項數據顯示,世界前三大機器人應用市場韓國、日本和德國,平均1萬職工中機器人使用量分別為396臺、332臺、273臺;而根據我國相關規劃,到2020年機器人密度才能達到每萬人100臺以上。
“機器換掉的是僅僅是出賣體力的簡單工人,企業需要的技術工人,特別是能夠獨立操作各種智能機器人的工人和維修機器的高級技術人員。”福建東南汽車公司生產部負責人表示。